综述:代表本土文化 香港大力扶持粤剧发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综述:代表本土文化 香港大力扶持粤剧发展
2009年03月01日 22: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香港三月一日电 (记者 晓萍)近来,随着香港“粤剧殿堂”新光戏院续约问题的解决,粤剧发展再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对粤剧支持不足,特区政府则多番强调大力扶持、推广粤剧的发展。

  特区政府最新公布的财政预算案指出,为支持粤剧研究及推广,政府将在零九至一零年投放逾三千三百万元(港元,下同),其中一千八百万给予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艺术发展局获五百万元、演艺学院获五百六十万元、粤剧发展基金也可获四百五十万元。粤剧发展基金更再获政府注资二千万元。另外,政府还计划与内地机构合办粤港澳三地粤剧日。

  香港特区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一日更撰文强调,粤剧是香港本土文化的代表。特区政府也因此大力扶持、推广香港粤剧的发展。

  曾德成以“香港粤剧的本土特色”为题,在其网上专栏“局长随笔”撰文,阐述粤剧的发展和面对的问题。

  “粤剧从当年的省城广州流传到香港后,有过很辉煌的成就,产生过很多蜚声省港澳以至海外各地华埠的大老倌、剧目、剧团以至流派。在这过程中,连伴奏的音乐、乐器也有不少创新,使由粤剧派生出来的广东音乐也蓬勃发展起来。如今论及粤剧的源流和发展,都一定不能不谈到香港艺人的巨大贡献。

  粤剧和中国各地的戏曲艺术都一样,是在民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有非常鲜明的地方和民间特色,其中既有投草根民众所好的俚俗一面,又有文人参与而寄情抒怀的高雅一面,当然更少不了的,是日夜靠这门技艺谋生的艺人作出的创作贡献。这形成了中国戏曲雅俗共赏的特点,与西方庙堂之上的歌剧大异其趣。“

  曾德成说,香港粤剧在发展至最高峰的期间,也是把以上特点发展得淋漓尽致的时候。那时,有大量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有多如繁星的伶人戏子,也有不少修养非凡的编剧人才。他们共同在民间形成有香港特点的粤剧艺术。

  粤剧的两个主要阵地是过去省港并称的广州和香港。而粤剧在两地的生态有别:香港粤剧始终根植于民间,由民间剧团艺人主导,而广州粤剧则主要由政府牵头,两者在剧团经费、人才培训、剧本编写等等方面都有区别。曾德成认为,两者之间的得失、利弊,很值得探讨。

  曾德成指出,近年随着粤港关系加强,两地粤剧恢复密切来往,正在通过加强交流,互相吸收对方的长处,补自己的不足。例如,广州粤剧重新引入民间力量,不再清一色由官方主导;香港也由过去缺乏官方扶持到现在获得政府大力支持,这主要是回归以来十余年的事。 

  不过,近日新光戏院和北九龙裁判法院事件,在粤剧界中引发激烈回响,体现粤剧表演在香港的兴衰,戏院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因此,特区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预算案中表示,零九年度政府将拨款一亿八千六百万元,将油麻地戏院及红砖屋改建为戏曲中心,以培育更多优秀粤剧后进。

  现时粤剧表演主要在北角新光戏院举行,据政府消息人士表示,除了油麻地戏院和红砖屋戏曲中心将在一一年启用,提供三百个座位外,耗资七亿三千万元的高山剧场新翼,也将在一二年完成,届时将提供六百个座位。而西九龙文娱艺术区也设有大型剧场,提供座位更达一千二百至一千四百多个,而附设的小型剧场也可提供四百多个座位。因此,在一一年后,共有二千七百多个座位的场地将陆续落成,供粤剧发展之用。(完)

【编辑:巫峰
    ----- 港澳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