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港产内地婴去向追踪 "隐形港人"是好是坏?(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港澳新闻
    8万港产内地婴去向追踪 "隐形港人"是好是坏?(3)
2009年04月22日 16: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内地婴”出生后留港不足一成

  “这些孩子大多数刚刚出生就被父母带回内地了,但他们是香港身份啊!他们会不会回来?什么时候回来?他们在外地教育情况如何?香港要不要为这几十万人计划房屋、教育?人才计划怎么制定?这些都成了香港政府面对的不确定因素。”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教授周永新忧心忡忡。他认为,问题并非这些父母都在内地的香港孩子占用了本地的有限资源,而是他们带来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首先就体现在统计难度上。港产内地婴儿大多会在领取出生纸后返回内地,日后使用回乡证及回港证往返两地,与香港本地婴儿无异,令两类婴儿的跨境迁移数据不能分辨。因此,特区政府的有关文件称,没有资料可提供有关那些由内地女性在港所生婴儿会否及何时返回内地,以及会否及何时回到香港。

  早在2006年,在一次回答立法会议员质询时,特区政府保安局局长李少光解释了特区政府的立场。他说,特区政府非常关注有关内地妇女来港产子的情况,但现阶段还不能就此对香港的长远影响过早下定论。“我们相信不少在港出生的儿童会在出生后不久随并非香港居民的母亲返回内地。根据统计定义,假如这些子女长期留在内地,他们不会纳入香港人口。假如他们稍后来港定居,便会纳入香港人口。在估计较短期的服务需求时,各政府部门会参考最新的实际人口数字。长远而言,统计处每两至三年便会更新香港的人口推算,方便政府了解在房屋、教育、社会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为克服现行政策造成的统计困难,2007年1至3月,香港政府统计处进行了“内地女性在香港所生的婴儿”专项统计调查。根据统计调查的结果,在父亲为港人、母亲为内地居民的婴儿中,65%的父母预计子女会留居在港。其余35%的父母打算把子女带返内地,当中72%在3岁或以前回港,而约84%在6岁或以前回港。而父母均为内地居民的婴儿中,只有约9%的父母表示其子女会留居在港。其余的91%的父母打算把子女带返内地,当中约29%在3岁或以前回港,而约49%在6岁或以前回港。

  统计处在2007年7月发布最新人口推算时,已参考有关统计调查,把这类日后可能回港的婴儿纳入人口推算内。但目前掌握的资料仍不足就这类婴儿提供准确的分项数字,统计处表示,现正尝试就出入境记录及相关的数据作出研究,以便掌握这类婴儿的实际跨境迁移情况及回港婴儿比率的变化。

  港府欢迎“隐形港人”回港就学

  统计处的数字,为政府各方面的规划工作提供共同基础。港产内地婴儿给政府规划带来的最早影响就是教育,目前主要体现在幼儿园及小学教育上。香港教育局接受笔者查询时表示,目前没有掌握父母为内地人的学童的具体数据。教育局副秘书长叶曾翠卿则称,局方初步评估认为,由于不少孩子父母均是内地人,于香港并无人脉,来港念小学可能性不高,加上内地经济繁荣,发展机会多,这类“隐形港人”长大后也未必会来香港。“这批孩子虽有权来港读书,但实际情况仍有很多考虑因素,而香港不少学校都有空置课室,有信心可吸纳有关学生。”

  同时,教育局表示,该局在规划教育服务时,将考虑包括港产内地子女在内的适龄学童的推算数字。此外,还将参考目前已就读各年级的学生人数及最新的人口变化,如内地新来港儿童人数的波动等,以估计未来10年对学额和有关资源的需求。

  社会福利是港产内地婴儿影响的又一个领域。有一些内地女性在港分娩后把新生婴儿留港并交由亲友照顾,然后以婴儿的名义申领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综援),部分综援金会汇返内地帮补她们的生活开支。社会福利署的数字显示,到2007年3月,共有102名在港出生、父母均为内地人士的儿童申领综援,他们的年龄介于两个月至17岁。目前儿童的基本综援金额为每月1,900多元,社署强调会定期覆检个案,核实受助人是否符合资格,也有诈骗案调查队深入调查诈骗个案,防止滥用。

  医疗服务方面,卫生署表示,对所有在港的儿童,不论其父母是否香港居民,均提供多项服务,包括家庭健康服务、儿童体能智能测验服务、学生健康服务及学童牙科服务等。在规划服务方面,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是卫生署考虑的因素之一。而医管局也会密切留意服务的使用情况,并根据服务需求的变化及发展,灵活调配资源以确保医疗服务能应付小区需要。

  还有公屋政策,房屋署在估计租住公屋的长远需求时,会采用统计处所编制的人口和住户推算数字,在建屋规划上作出相应的调节,以满足公屋申请人的需求,确保公屋平均轮候时间维持在约3年的目标。

【编辑:吉翔
    ----- 港澳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