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喜马拉雅鸿沟” 中印关系进入新时期——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跨越“喜马拉雅鸿沟” 中印关系进入新时期

2010年08月02日 13:14 来源:瞭望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印度和中国过去一直通过西方去寻求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现在应该面对面直接了解彼此了

  文/郑瑞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驻印度孟买前总领事)

  今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60年来,中印关系的发展经历过许多曲折和坎坷。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印关系进入了快速和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尽管近两年来,国内外媒体,特别是印度和西方的媒体对中印关系的负面报道和评论很多,两国间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都没有改变中印关系的大局和总体上升的趋势。

  高层互访保持良好势头,而且富有成果。过去十年,中印高层互访的频率为建交以来之最,双方总理以上领导人的互访和会晤达十次之多。就在今年5月,印度总统帕蒂尔访华,双方就进一步发展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把两国纪念建交60周年的系列活动推向高潮。

  经贸合作快速发展,成为双边关系中一个突出的亮点。2000年中印双边贸易额仅为29亿美元,而今年有望突破600亿美元,10年增长20倍。目前,中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也成为中国在南亚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全球第十大贸易伙伴。

  多边领域合作方兴未艾。中印同属发展中国家,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相同或相似的立场,例如在多哈回合谈判、气候变化、能源和粮食安全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上互相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近些年来逐步建立起来的“中俄印”三边合作,“金砖四国”(中、俄、印、巴西),“基础四国”(中、印、巴西、南非),“发展中五国”(中、印、巴西、南非和墨西哥)等“小多边”合作机制中,中印两国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看到中印关系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中印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其一,边界问题。自2003年以来,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进行过13轮会晤,达成了一些共识,但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二,西藏问题。印度政府已明确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允许包括达赖在内的西藏人在印度领土上参与反对中国的政治活动,但印方对自己的承诺没有完全做到;其三,经贸摩擦。多年来印度对中国商品实行最频繁和最苛刻的“反倾销”,对中国投资设限等经贸摩擦事件屡屡发生,成为中印关系发展中的一个制约因素。

  历史经验表明,政治互信和经济互利是发展中印关系的两个轮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首先是政治上增加互信。中印两国政府都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中印关系,都把中印关系作为各自外交的优先政策之一,这是对落实各项计划和措施最重要的保障。但是,中印关系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就是两国之间缺乏政治互信,两国人民之间缺乏相互了解,严重制约着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比如,尽管中印两国领导人已经多次达成中印互不构成威胁的共识,但坦率地讲,“中国威胁论”在印度至今仍有市场。在印度颇有影响力的杂志《今日印度》去年11月邀请一些知名的印度前政界、军界高官和学术界人士讨论印度面临的四大威胁,其中一个外部威胁就是中国。甚至造成一些对华友好人士也担心中印未来可能发生冲突。因此,中印两国的学术界也需要加强交流,弥补认识上的鸿沟。

  在促进中印两国民众的友好和互信方面,媒体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些媒体热衷于报道负面新闻,误导民众,破坏友好氛围。因此,中印两国新闻工作者之间也需要加强交流,为促进中印友好共同努力,真正成为两国民众了解对方的窗口、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其次,经济上扩大互利合作。中印同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两国国情相似,发展阶段基本相同,先后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而且中印两国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任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印面临着共同或相似的机遇和挑战。中印经济互补性强,经贸合作潜力大,有待于双方努力开发和利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制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中国西部地区与邻近的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去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的致辞中表达了中国政府推动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真诚愿望。

  中国政府提出的建设贯通国内外的大枢纽和大通道的宏伟计划一旦成功实施,无疑将使加速西部地区大开发“如虎添翼”,也将成为中国连接南亚邻国并带来共同繁荣的“新丝绸之路”。有学者提出建议,中缅印三国可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公路连接,甚至实现铁路连接,依托陆上交通枢纽,中印经贸合作水平必将大大提升。□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晓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