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伊战拼经济 奥巴马:最近麻烦一箩筐(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撤伊战拼经济 奥巴马:最近麻烦一箩筐(2)

2010年09月07日 14:56 来源:北京电视台-天下天天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小片2:巴以再次在美“面对面” 翻版还是突破?

  配音:巴以领导人在美国会面,最广为人们记住的一幕发生在1993年9月13日的上午11时。当时,美国、巴勒斯坦、以色列三国领导人克林顿、阿拉法特和拉宾,在白宫南草坪隆重签署巴以和平协议,这是中东和平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签字后,阿拉法特与拉宾互相握手,这也是两位过去几十年相互视为仇敌的领导人首次握手。阿拉法特、拉宾,以及当时任以色列外长的佩雷斯,因此于第二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拉宾却也因此受到反对巴以和平进程的以色列右翼人士敌视,于两年后遇刺身亡。

  近10年来,巴以领导人也曾三次在美国“面对面”。2000年7月,克林顿在戴维营见证了巴以领导人阿拉法特和巴拉克的握手。2007年11月,在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邀请下,当时的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和巴勒斯坦领导人阿巴斯坐到了一起。而今年9月,应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邀请,巴以双方领导人再赴美国展开和谈。

  主持人:美国民众是怎么来看待奥巴马先生撮合巴以双方进行会谈的,我们现在要连线中新社驻美国华盛顿的记者德永健。德永健你好,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美国民众对于奥巴马先生撮合巴以和谈,他们是怎么看的?

  德永健:民众及舆论对这场谈判是普遍持怀疑态度的,外界对谈判前景普遍悲观,但是巴以做出妥协,达成和平协议并非毫无可能,就是奥巴马的全力争取和施压,这点我觉得也非常重要。等于说虽然是大家都不看好,但也可以说这个谈判这个门并没有完全关上。

  主持人:好,谢谢德永健先生和我们进行连线,稍候我们还会继续和您连线。叶海林先生,我们《天下天天谈》的微博网友也发来提问,说撮合巴以和谈,似乎成为美国历任总统必须要去做的一件工作。撮合巴以和谈对于美国总统来说,是不是有着什么特殊的意味或者特殊的含义,奥巴马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全力去促成它?

  叶海林:每一届美国总统在这个问题上都会下很多功夫,但没有一届美国总统会认为真的能够在他们任期内把这个问题结束,或许当年93年在奥斯陆的时候,威廉·克林顿总统曾经有过这个想法,因为那个时候的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一边的领导人是拉宾,他的左翼政府在内阁当中,和在国会当中有很大的优势。也就是拉宾可以不顾右翼的反对去干点什么事,他的对手就是巴勒斯坦一方面是阿拉法特,阿拉法特活着的时候,任何人奉阿拉法特为唯一的领袖,他的发言是一言九鼎的。这两个人分别在本国内部都有很强的影响力,他们想干的事情他们干得成,这应该说在20年的谈判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现在也不会再有,因为我们知道以色列现在是右翼执政,既使是左翼上台,也是一个左翼的弱势政府,巴勒斯坦其实已经分裂了,阿拉法特的政权其实是控制不了加沙的哈马斯的,在这种情况下,让巴基斯坦和以色列再达成一个痛苦的和谈协议,并且把它付诸实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件事美国总统明白,美国老百姓其实也明白,只不过在中期选举之前,你要做出一个动作,你要表示这件事情你关心,你不能说置犹太人的利益而不顾,但是至于说你究竟谈得成,谈不成,没人对奥巴马抱有什么样的指望,他不是克林顿,克林顿当年干得成,也不是因为他的能力有多强,是那个时候因为有拉宾和阿拉法特在,而今天内坦尼亚胡和阿巴斯已经不是当年那一代领导人,他们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

  主持人:但是这个奥巴马先生最近确实也做了一件事情,就是从伊拉克撤出全部的驻伊美军的这件事情,我们先回到8月底的一个子夜时分,我们从美军驻伊拉克第4斯特赖克旅他们的执行任务开始说起。

  小片3:美军从伊拉克的“胜利大逃亡”

  2010年8月底的一个子夜时分,美军驻伊拉克第4斯特赖克旅开始执行他们在伊拉克的最后一项任务:奔赴500公里以外的伊拉克-科威特边界,完成从伊拉克的撤军行动。

  为了防止遭到袭击,指挥官花费数周研究行军路上可能出现的危险。美国军方允许媒体记者随军,但直到最后一批人员撤出前,不得报道任何的撤军细节,并且撤离行动只能在夜间进行。

  当这支部队的最后一列车队在凌晨抵达伊拉克和科威特边界后,美联社的记者描述说,“两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跳下装甲车,互相比赛着跑进科威特”。

  同期:美军士兵

  来到科威特的感受

  第一是不会再有人对我们开枪了

  第二是我终于可以回家了

  同期:美军士兵

  我现在的感觉简直是太轻松了

  在装甲车里 我呆了12个月

  现在我终于从里面出来了

  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执行任务

  这种感觉 真是太好了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昆】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