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矿工井下69天:积极健身 常写家书拍视频(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智利矿工井下69天:积极健身 常写家书拍视频(2)

2010年10月14日 02:33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此外,井下温度几乎一直维持在32摄氏度,湿度极高。长期住在避难所中通风很成问题,于是他们搬到了更干燥凉爽一处隧道作为营地,温度只有15℃到18℃,而原来的避难所被作为洗浴的地方。地面用太阳能加热的水被送到地下,让矿工用于洗澡。多余的水流到矿井更深处,它们能起到降温和抑尘的作用。

  深井之下家书抵万金

  上午10点,工人们能短暂休息,同时享用送下井的水果和谷物奶昔。

  下午4时,第一班工人下班。矿工们最喜欢的休闲活动是掷骰子、玩纸牌和多米诺骨牌,一根连接地面的光缆能让他们观看电影或者足球比赛的录像。

  当然在“豪斯医生”和地面医务人员的敦促下,工人们每天都要运动健身。尤其是那些卡车司机,他们体重通常比其他矿工更重,因此,地面有专门的健身培训专家监督他们瘦身,确保救援井打通后,所有人都能挤进去。

  矿工几乎每天必做的另一项任务则是给家人写信,他们特别提醒救援人员一定要送笔和纸下来。每天写好的信会在中午之前送到地面。晚上8点10分,矿井外的家属们则送去回信。有时到半夜12点,矿工们还会给亲人们写封信,之后才肯进入梦乡。现年44岁的被困矿工埃斯塔万·罗亚与“女友”共同生活了25年,育有3个孩子,但却从未举行婚礼。他在致“女友”的信中说:“祈祷我们活着走出来吧。当我走出矿井的时候,我们一起去买礼服,嫁给我吧!深爱你的埃斯塔万·罗亚。”

  日子“有条不紊”地继续着。随着救援搭载舱准备就绪,救援人员开始草拟出井顺序。当矿工们得知将按次序被救出时,许多人都自愿提出最后升井。他们还商量好了,升井后一起出书,然后共享利益。

  参与救援的一位医疗专家感叹道,从被困的第一天开始,这些矿工就做好了等待漫长救援的准备,他们组织严谨,团结合作,“都不需要我们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本报记者 谢来

  - 链接

  矿工重见天日别忘护肤

  皮肤或受真菌感染;眼睛会干涩;肺部受损伤

  在地下经过69个日日夜夜,被救矿工重见天日。短暂的喜悦过后,矿工们仍要面对巨大的身体考验。

  医学专家们预计,由于长期呆在高温高湿的矿井里,矿工们在升至地面、突然进入干燥而寒冷的地面环境后,眼睛会不适应光线、出现干涩症状;皮肤可能会受到真菌的侵蚀;肺部也将由于浅呼吸而受到损伤。此外,由于长期缺乏阳光,他们还可能会患上维生素D缺乏症。

  将负责为矿工进行首次体检的医学专家利利亚娜·德比亚说,矿工们升上地面后,将首先通过一些镜片接触井外光线,让双眼能逐渐适应阳光。医生将给获救矿工使用人造眼泪,逐步缓解眼睛干涩症状。

  为了防止真菌感染,医生们将为矿工提供抗真菌软膏。此外,矿工们还将用漱口水刷牙杀死口腔细菌。牙齿和牙龈也将接受检查。

  由于地面的夜间温度已接近0℃,因此救援人员为矿工们准备了毛衣。皮肤科专家表示,获救矿工必须尽量确保皮肤不受紫外线辐射,防止出现破裂和感染,平时也要对皮肤进行护理。

  营养专家建议,获救矿工在回到地面后仍然不能暴饮暴食,主要食用水果蔬菜和牛奶,防止消化功能出现紊乱。恢复正常睡眠也是一大挑战。

  矿工心理创伤难预测

  专家称,矿工可能会做噩梦,反复回忆被困情景

  虽然不少矿工表现得情绪愉快,但专家指出,重回正常生活后可能难以摆脱阴影,备受心理创伤带来的折磨,他们很可能会在获救后的几个月内出现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此外,在经历重大的压力之后,家庭矛盾也十分常见。

  美国海军心理专家罗伯特·霍甘说:“一些人可能会做噩梦、反复回忆起被困的情景,出现夜间盗汗、游离性焦虑等症状。”

  上个月曾赴智利为救援工作提供建议的美国航空航天局专家警告说,这些矿工在获救后受到的媒体和社会关注可能会为他们带来更大压力。

  智利天主教大学心理学家恩里克·齐亚表示,获救矿工很快就将意识到名声的局限性,其中有的矿工可能会将自己这段经历变成资本。“像这样的严酷经历要么使人变得更强,要么使人变得更弱,但是绝不会让人保持不变。”齐亚说。

  美国杜克大学精神病学教授约翰·费尔班克建议,应当对获救矿工进行长期的心理创伤监控和筛查。由于这些矿工被困的时间如此之长,即便是精神病学专家也无法确定心理创伤的症状将何时出现、矿工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克服这些创伤。(马晶)

参与互动(0)
【编辑:吴翔】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