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西方对华交往需要更多包容 勿强力改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美媒:西方对华交往需要更多包容 勿强力改变

2010年10月18日 14:11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美国《侨报》文章 原题:中西交往呼唤更多“包容性”

  10月8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联合国气候谈判天津会议刚好在这个节气到来翌日(9日)闭幕。会议虽取得一些共识,但实质进展并不大,尤其是中国正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借以“扯皮”的靶子。

  由此联想到9月底美国参众两院以压倒性票数通过的“人民币法案”,这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果表明:中西之间的诸多分歧,并非单纯地表现在经济上或文化上,归根结底还是“意识形态”上的碰撞。东西方并不对等的角力早已从政治、军事领域扩展到经济、贸易、文化以及一切国际活动中。更多的情形是:西方出招,中国应招。可以断言,在这个冬季甚至更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往之路并不平坦。

  中国离西方世界究竟有多远?这恐怕无法用时间和空间来测算,也无法用硬实力或软实力来衡量,一百年或数百年后,中西差距会消除吗?中国经济超过美国后,差距会消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要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文化上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中西之间就会存在差别、争执和分歧,这也是一个独立国家必然遭遇的坎坷。

  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西方国家要想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去改变中国,希望中国能随之而舞,恐怕是一种单相思。强力改变只会带来更大的反弹,甚至对抗。而中国也不必寄望于西方世界会有什么改变。中国需要学会更多的国际规则,以便为维护自身的权益而努力。中国进步的速度有多快、强度有多大,其所面临的阻力就会有多大。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求同存异”是中国过去60年的外交原则,也必是未来坚持的策略和化解国际纷争最好的方法。全球化不会带来“大同世界”,相反,由于文化传统和资源占有的不同以及发展的不平衡,世界的多样性还将在各国和各民族更加紧密的相互联系和依存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无论是中国总理温家宝近日在欧洲对经贸、货币等问题的奔走呼号,还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此前提出的“实现包容性增长”概念,都不只是为调整中国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而提出的一种战略思维,更是对世界经贸关系中尽速清除“不和谐”因素与“损人不利己”现状的一种期待。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晓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