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国际空间站庆祝载人飞行10周年

2010年11月05日 07:4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本报洛杉矶、莫斯科11月4日电 记者(陈一鸣、谭武军)11月2日迎来了国际空间站载人飞行10周年纪念日。正在空间站工作的6名宇航员与美国、俄罗斯的地面指挥中心进行了视频连线,以示庆贺。

  当天,国际空间站第二十五长期考察组的6名宇航员都身穿红色T恤,面带微笑。

  宇航员出身的美国航天局局长查尔斯·博尔登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对空间站的宇航员们说:“今天,我们欢庆人类在国际空间站连续生活、工作10周年。对于美国航天局和我们的合作伙伴来说,这一全球性里程碑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它是太空工程领域里令人振奋的壮举,也是人类成就史上的一次壮丽飞跃。”

  第二十五长期考察组的宇航员道格拉斯·惠洛克代表同伴与博尔登对话。他说,在空间站上的每一天都很忙碌,也能感受“新的激动”,经历“新的冒险”,每一天都“有收获”,都是“值得的”。他感谢地面团队的努力以及此前“和平”号空间站所取得的成功,因为“没有地面团队的努力和来自‘和平’号的经验与教训,国际空间站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博尔登在视频对话中还表示,国际空间站已完成了600多项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其中许多项目有助于在医药、人体循环系统以及对宇宙的基本了解方面取得进步。他指出:“国际空间站的最大遗产之一,是我们营造出一种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产生了令人惊叹的、对全世界有益的成果。”博尔登称赞现在空间站工作的6名宇航员富有“才华”与“勇气”,称他们是“不可思议的大使”,所从事的事业正是当代版“星际迷航”。  

  在俄罗斯地面飞行指挥中心组织的太空连线记者招待会上,正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俄罗斯宇航员尤尔奇欣表示,空间站的6名宇航员将以辛勤的工作和共进晚餐的方式纪念这个日子。尤尔奇欣说,空间站最重要的传统便是“随时投入工作”,而且空间站内无国籍之分,“这儿没有美国人、俄罗斯人、日本人或其他国籍的人,只有空间站机组成员”。

  另一名宇航员卡列里在视频连线中说,如果确定了空间站今后的科学实验计划,空间站可以工作至2020年。除了与地面指挥中心进行简短的视频对话外,宇航员们是在工作中度过这个纪念日的。

  点评

  2000年10月31日,首批长期考察组的3名成员乘“联盟TM—31”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拉开了国际空间站长期载人的序幕。至今,已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近200人次造访过国际空间站,进行了100多次出舱活动。

  经过16个国家长期努力,庞大的国际空间站将于2011年初建成,并将运行到2020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多家单位参与了国际空间站中“阿尔法磁谱仪2”项目的研制。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将在2011年2月把“阿尔法磁谱仪2”送到国际空间站,它将首次对宇宙空间的带电粒子进行直接观测,寻找暗物质等。

  国际空间站是一个集积木式和桁架挂舱式构型于一体的“混血儿”,采用这种结构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成熟技术,减少建造难度、费用和风险。其特点是:长期在轨、有人参与、多国合作。主要作用是:观测台、实验室。国际空间站是有史以来最先进、最庞大、飞行时间最长的人造天体,是近地轨道上有人直接参与各种科学研究活动的基地。

  国际空间站上的多个实验舱可进行最先进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因为这些舱是首次按微重力实验要求设计的,都十分靠近质心,能保证重力接近于零,所以国际空间站成为揭示重力对人类影响之谜的理想实验场所。同时,它也为人类提供了长期在轨直接参与对地观测和天文观测的机会。此外,作为人类首次在太空进行的大规模装配活动,国际空间站的建造也将为今后人类建设天基太阳能电站和载人火星探测等航天活动积累经验和试验技术。

  自2009年5月国际空间站常驻人员增加到6名以来,站上的宇航员已经从每周工作不到15小时增加到每周工作40小时,国际空间站上的科学研究已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庞之浩)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湘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