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缅甸选后政局引关注 新班子即将浮出水面

2010年11月24日 12:54 来源:青年参考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最近,缅甸大事不断。11月7日,历经48年军人执政的缅甸,终于如期举行了20年来的首次多党制议会大选。11月13日,缅甸军政府如期释放软禁期满的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那么,缅甸的未来能否走向和平、稳定和繁荣?

  新班子即将浮出水面

  依据2008年缅甸宪法,议会1/4席位将由国防军总司令提名现役军人出任。所以,此次开放选举的席位只有3/4。

  11月17日,缅甸联邦大选委员会公布大选最终结果,政府总理吴登盛领导的联邦巩固与发展党(巩发党)获得77%的联邦议会(人民院和民族院)和省邦议会的选举议席。

  选后90天内,缅甸将召开联邦议会会议,选举产生议长、正副总统,组成新政府,实现新旧政府权力交接。外界关心的是,新总统、新议长会是谁呢?缅甸最高领导人丹瑞真会退休吗?有专家推测,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军政府)主席丹瑞(77岁)和副主席貌埃(73岁)未参选,按理应该不会出任新政府领导人,可能是以新政府“顾问”等形式引导新政府施政。

  另一方面,巩发党籍的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三、四、五号领导人吴瑞曼、吴登盛、吴丁昂敏乌这次当选联邦议会人民院议员,三人有望出任总统和新议会领导人。吴瑞曼在现政府中位列第三,很可能出任总统。

  转型:希望与挑战同在

  缅甸终于迈出民主转型的关键一步。尽管西方批评大选“不公”,但东盟、印度、俄罗斯等均认可大选结果。因为在一个少数民族武装林立的国家,首先需要稳定,然后再求发展,军人主导的渐进式民主转型是缅甸政治现代化较为可行的路径。

  政治上,军政府13日如期释放昂山素季,发出推动国内和解的强烈信号。新政府有望吸收一些知识分子和技术官僚加入,这既能使决策更加科学,也有助于推动民主化进程。

  经济上,缅甸政府在大选之际,即同泰国签署开发缅甸南部沿海土瓦经济特区的协议,拟将其建成缅甸版的“深圳”。巩发党高官称,新政府将采取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吸引更多外资,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拥有丰富资源的缅甸有望变得更加繁荣。

  然而,缅甸经济起点低,其外债累计67亿美元。缅甸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基础设施差、外资流入有限,加之受西方国家制裁,已沦为“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政治上,国内134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3、国土面积的一多半,与主体民族缅族隔阂较深。十几支少数民族武装仍“拥兵自立,占地自管”,克伦民族解放军等与政府军冲突频发,严重威胁国家稳定。

  美愿与缅新政府会谈

  1988年,现军政府上台后,美国就对缅甸实施长期经济制裁和政治高压,想促其发生西方式的“民主变革”,但效果不彰。

  去年9月,奥巴马政府宣布对缅政策由制裁改为“制裁加接触”,两国高层交往一度活跃。但由于美国仍不断指责缅甸大选“不公”,双方关系在选前再次遇冷。

  昂山素季获释给美缅关系吹入一阵“暖风”。昂山素季被美国视为“缅甸民主象征”,她对缅甸政府和大选的态度将直接影响美国的对缅甸政策。外界认为,缅甸政府释放昂山素季的重要目的就是向美国抛出改善关系的“绣球”。此举已收到一定效果。昂山素季称愿与丹瑞会晤,推动和解。美国在要求缅甸实施更多“民主举措”的同时,也欢迎昂山素季获释。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15日称,美国愿与缅甸新政府会谈。

  那么,昂山素季获释能使两国关系“春意盎然”吗?答案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两国仍需在接触中求索。

  一是,美缅两国根本政治理念不同。美国对缅政策的根本目的是推广西方民主。这对缅甸执政当局来说很难接受。而且,美国在民主和人权上的“高标准、严要求”,反过来也害了美国,让美国的对缅政策失去弹性和灵活度。

  二是,昂山素季未必能与军政府和未来新政府达成实质和解。这将直接决定美国政府能否有幅度更大的政策调整。昂山素季追求的民主与缅甸政府推行的民主转型道路各异,甚至冲突。双方以前曾数次谈判,都因昂山素季要价太高或坚持斗争而失败。昂山素季此次获释后,在宣布愿意和解的同时,政治活动频频,并要进行全国政治巡游。她11月16日更是到缅甸最高法院“申诉”,呼吁政府恢复其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的合法政治地位。双方和解进程面临不确定性。

  三是美国民主党在国会中期选举中痛失众议院,奥巴马政府对缅政策的调整受到共和党和国内舆论的强力制约。奥巴马要谋求连任,须先顾及国内民意。而且,缅甸在美国外交议程上,始终排在朝鲜、伊朗、伊拉克、阿富汗等“热点”问题之后,难以获得美国政府“首要关注”。(特约撰稿 宋清润)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忠会】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