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首脑峰会将开“合花”结“和果”——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东盟首脑峰会将开“合花”结“和果”
2009年10月24日 14: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华欣十月二十四日电 题:东盟首脑峰会将开“合花”结“和果”

  中新社记者 顾时宏 余湛奕

  主题为“增强互连互通、赋予人民权利”的第十五届东盟首脑峰会二十三日在泰国华欣拉开帷幕,二十四日在东盟数国领导人缺席下开始展开一系列的高端会谈。

  东盟自一九六七年成立以来,已先后举行了十四次首脑会议,先后通过了《东盟第二协约宣言》、签署了《万象行动纲领》和《东盟关于一体化优先领域的框架协议》,并通过了《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行动纲领》、《东盟安全共同体行动纲领》、《吉隆坡宣言》,《宿务宣言》、《东盟反恐公约》、《东盟宪章》、《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宣言》。今年二月,第十四届东盟首脑会议华欣举行时,还签署了《东盟共同体二00九——二0一五年路线图宣言》。

  这次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六个对话伙伴国的领导人再次聚首,将围绕维护金融稳定、保护粮食供应、提高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灾害管理以及东盟共同体建设等主题开出何“花”结出何“果”?

  对此,东盟秘书长素林表示,经济复苏将是此次东盟会议的主要议题,各国领导人将回顾过去一年来在克服危机方面所做的努力,在投资、合作、避免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提出新建议、新举措。

  舆论界认为,首先是如何携手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面对危机,东盟各国在纷纷推出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更加意识到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今年五月,东盟十国及中日韩财长会议就规模为一千二百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包括建立五亿美元的东亚信用担保和投资基金,发行地区货币债券等达成共识。这一紧急救援措施在本届峰会也将成为对话焦点。

  其次是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这次峰会也需各国讨论粮食问题及新能源问题。此外,各国会就灾害管理机制、气候变化等问题进行磋商及表态。

  在上届东盟峰会上,东盟十国领导人发表了《东盟地区粮食安全声明》,承诺将粮食安全作为东盟一项永久性和优先考虑的议题。本次系列峰会上,东亚各国领导人将就灾害管理发表声明,表明各国合作应对灾害的政治决心。东盟领导人还将通过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声明,重申东盟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立场。

  三是东盟共同体建设。近年来东盟一体化进程不断取得进展。去年十二月,《东盟宪章》正式生效,为东盟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今年初,东盟十国领导人签署《东盟共同体二00九——二0一五年路线图宣言》等文件,重申将在二0一五年如期建成以政治和安全、经济以及社会文化共同体为支柱的东盟共同体。如何落实有关文件,推进共同体建设是东盟面临的重要任务。

  泰国总理阿披实昨天在第十五届东盟峰会开幕式上呼吁说,东盟共同体应该具备行动的共同体、连通的共同体和人民的共同体三大因素。他说,鉴于东盟已与其在该地区的主要对话伙伴国,即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分别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东盟领导人将进一步探讨建立一个覆盖整个东亚地区的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

  中国总理温家宝昨天抵达华欣出席此次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二十四日上午,温家宝出席了第十二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十加一)会议,并与印度总理辛格举行了会谈,下午还将出席第十二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十加三)会议。

  对温总理此次泰国之行将可能取得哪些成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郭宪纲认为,温总理会见印度总理首先要向他表示中国对印度最近在边界地区的举措的严重关切,要告诫印度今后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另外也要听听印度方面的说法。会议给两国总理见面提供了一个机会,在这种微妙时刻的这种会面,对缓解两国由于边境问题而形成的不愉快的气氛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而且对双方今后就两国边境问题的解决、走向等等各个方面都会是有益的。

  另外,中国和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将于明年一月一日建成。在这次会议上,峰会将就东亚共同体建立以后如何运作,如何采取更具体的措施来保证自由贸易区顺利的运转,也会进行讨论,并会结成一些“合花”与“和果”。(完)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