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奥巴马国情咨文释放的信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分析:奥巴马国情咨文释放的信息
2010年02月09日 09:22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奥巴马将施政重点聚焦国内,旨在重新争取普通民众和中间选民的支持,为民主党赢得中期选举助一臂之力

  文/尚鸿

  美国总统奥巴马1月27日发表上任后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说,全面阐述当前美国面临的内外形势及未来一段时间的施政方针。2月1日,奥巴马又向国会提交了总额为3.83万亿美元的预算案,“创造就业”成为核心议题。这两个动作大致透出奥巴马在经济复苏乏力、执政地位出现危机背景下的总体政策思路。

  经济民生问题挂帅

  紧扣经济主题。奥巴马声称,美国应对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措施初见成效,“最严峻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但危机带来的灾难性影响还在继续,失业率居高不下,大量企业倒闭,房屋价格下降,小城镇和农村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美仍面临着巨大而艰难的挑战。

  为解决影响经济增长的长期性问题,美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推进金融改革,构建强劲、健康的金融市场,确保消费者和中产阶级家庭能够掌握作出理财决定所需的基本信息,坚决遏止金融机构的冒险行为。奥巴马声称,他将否决国会提交的任何不包括“真正改革”内容的金融法案。

  二是鼓励科技创新,投资建立安全和洁净的核能工厂,开发近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敦促参议院尽快通过综合能源和气候法案。

  三是增加外贸出口,计划在未来5年将出口增加一倍,为此将推出一项“国家出口倡议”,改革出口控制,帮助农场主和小企业增加出口。同时,美将积极开辟新市场,敦促合作伙伴遵守贸易规则,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早日达成一致。

  四是提高教育水平,21世纪扶贫项目之一就是建设世界一流的教育,美国会将通过更新初等和中等教育改革法案,重振社区大学以减轻大学教育的家庭负担,确保在美国不会有人因读大学而破产。

  重点关注民生。奥巴马声称,创造就业将是2010年政府施政的“第一要务”。他敦促国会通过一项新的创造就业法案,重点扶持小企业,建议把华尔街银行返还的300亿美元救助款用于为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为约100万户小企业提供商业减税,取消针对小企业投资的资产所得税。他还表示,政府将通过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发展清洁能源、鼓励创新和增加出口等来拉动就业,争取年内新增150万个工作岗位。

  2009年,美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新增财政赤字1万亿美元。为填补漏洞,奥巴马号召美国人勒紧腰带过日子,自2011年起,除国家安全、医疗和社会保险外,其他各项联邦政府开支将冻结3年;不考虑为石油公司、投资基金经理以及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高收入群体减税;设立跨党派的“财政委员会”,在规定的期限内就削减赤字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奥巴马强调,推进医保改革不是为了取得“立法胜利”,也不是出于“政治因素”,而是为了减少小企业和家庭的医保开支,保护公众切身利益。新医保方案在未来20年将使联邦财政赤字减少1万亿美元。奥巴马呼吁国会“不要停止医保改革,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接近成功”。

  保护公民权利。奥巴马称,现在联邦政府不仅有“美元赤字”,还有“信任赤字”。为重塑民众对政府的信心,必须对说客说“不”,说客必须公开他们与国会或行政部门的交往情况。此外,美政府将与国会和军方合作,修改禁止同性恋者参军的有关法律;打击违反同工同酬行为;改革漏洞百出的移民制度,既能保护边境安全,又能确保每个遵守法律的人都能为国家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推进外交议程。在阿富汗,美将帮助培训阿安全部队,使其在2011年7月美军开始撤离后有能力承担安全责任;鼓励阿政府实施良政、打击腐败和保护民权。在伊拉克,美将于今年8月底前撤出全部作战部队,同时继续支持伊政府,帮助伊拉克人民实现和平与发展。“核武器仍是美面临的主要威胁”,美将在今年4月召开的核安全峰会上,敦促各国达成一项清晰的目标,用4年时间处理好所有核材料以防落入恐怖分子手中。美将继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通过二十国集团领导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复苏,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由旁观者变为领导者,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饥饿和防治艾滋病。

  国内政治考虑第一

  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将施政重点聚焦国内,旨在重新争取普通民众和中间选民的支持,为民主党赢得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助一臂之力。

  恢复经济是施政重点。奥巴马上台之时,美国正深陷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奥巴马将金融危机及其地缘政治影响列为美国家安全的“首要关切”,大幅提升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对内推出诸多“救市”方案,并取得一定成效。美经济已结束“自由落体状态”,呈现企稳回升迹象,2009年第三季度即实现了2.2%的正增长,道琼斯指数也重返1万点大关。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