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半数俄罗斯人不愿与中国人为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调查显示:半数俄罗斯人不愿与中国人为邻
2009年11月18日 10:25 来源: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们的关系正处在上升阶段。”11月14日,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会见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时这样说。的确,如果从官方关系看,中俄两国仍然在“蜜月”中缠绵,但是,11月13日《俄罗斯报》的一篇报道,无情地揭示了俄罗斯普通民众对于外来民族的态度。接受访问的民众中,有半数表示不愿与中国人为邻,更为直白的说法是:“我们不需要中国人。”

  在这篇名为《逐渐到来,逐渐留下……》的文章中,作者通过社会学家的调查,了解了俄罗斯民众对“外来人”(包括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以及其他国家移民、甚至俄罗斯国内的北高加索人)的真实感受。纵然中俄官方交往密切,但是中国人并不为许多普通的俄罗斯人所认同。而俄罗斯民众对外来人,普遍持厌恶态度。

  有2/3的受访俄民众表示,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外来人”非常多。而针对“哪里可以经常看见这些‘外来人’”的多选提问,回答“大市场”的为77%,回答交通工具、大街上以及另外一些公共场所的,也占了68%。受访者中几乎没有人因为看到这些“外来人”而感到高兴,有受访者表示:“几乎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他们,觉得厌恶。”

  对于来自不同民族、国家的外来者,俄罗斯人的态度略有不同。尽管他们并不喜欢乌克兰人,但调查中显示,相对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外来者”,乌克兰人以及摩尔多瓦人还算可以被包容的,或者说俄罗斯人对他们的到来虽然相对冷漠,而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连冷漠的待遇都难以享受,在“你是否接受与‘外来人’为邻”的提问中,受访者相当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4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愿意与中亚移民为邻,47%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与高加索人(主要指格鲁吉亚移民)为邻,而俄罗斯国内北高加索人更不被欢迎,有48%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跟他们住邻居。“我楼上就住了一个来自北高加索的家庭,他们非常吵闹。”一名受访者说。而表示不愿意与来自中国、越南以及韩国人为邻的受访者为50%。“我们不需要中国人。”有受访者这样说。仅有9%~1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能够接受与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外来人”为邻,并且喜欢与他们交往。

  在俄罗斯是否需要“外来人”的认知上,45%的受访者表示,俄罗斯不需要外来移民,哪怕是那些重体力劳动者。仅有17%的受访者认为,俄罗斯确实需要外来劳动力。此外,有19%受访者指出,俄罗斯需要那些能够在这个国家扎根的外来人,还有19%的受访者表示,俄罗斯仅需要这些外来者的劳动,而不应该让他们在这里扎根。而在回答“自己所居住的地区是否愿意接受‘外来人’”的问题时,54%的受访者表示拒绝接受,48%受访者更进一步表示,哪怕“外来人”仅仅是临时居住,也不会被接纳。

  《俄罗斯报》的文章还指出,调查中出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越是在那些没有“外来人”的地方,“外来人”越不被接受。而在那些与“外来人”有一定接触的地方,对“外来人”的认可程度相对高些。而如果一定要接受“外来人”,与拥有完全迥异文化和传统的“外来人”——如中国人相比,俄罗斯人情愿选择那些“原先的自己人”。

  尽管俄罗斯人并不隐瞒自己对于“外来人”的厌烦,但在接受调查时,明确表态赞同暴力排外的仅有2%。另有9%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做些什么,但这样的方式(暴力排外)并不可取。

  而社会学家面向“外来人”调查所得到的回答,则有些出乎他们的意料——大部分“外来人”表示,本地居民对他们是和善的。“我们和本地人关系很正常。”这些“外来人”对社会学家说。

  不过在受访者中,还真有对“外来人”持正面看法的群体,那就是俄罗斯企业的顾主们。87%企业主表示,对雇佣“外来人”的工资成本感到满意,此外,对于这些“外来人”工作的守时性、工作效率也都评价颇高。当然还有对于他们品德方面的评价,比如诚实、正派、可靠等等。

  《俄罗斯报》文章援引的调查数据,来源于俄罗斯科学院的《侨民在俄罗斯:社会测试》项目,该项目综合了2008年调查的422份问卷样本以及2009年的606份样本。该项目负责人希望,调查能够帮助俄罗斯政府更好地处理有关“外来人”问题,促使社会稳定。(苏清)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