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残骸威胁万年?美上将:与中俄建太空防撞网(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卫星残骸威胁万年?美上将:与中俄建太空防撞网(2)
2009年02月18日 08:36 来源: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残骸威胁存在一万年?

  对于美俄卫星相撞产生的严重后果,在美国宇航局从事航天飞机项目研究的航天工程师詹姆斯·奥伯格形容说,这是一场“灾难性事件”。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卫星相撞产生的碎片虽然多数仍聚集在事发轨道附近,形成残骸云团,但部分残骸已分散到地球上空500公里至1300公里的轨道内。

  “科学家关注全球安全协会”专家戴维·怀特说,虽然目前观测到的碎片只有600块左右,但更小的残骸成千上万。这些小残骸对人类航天器和航天员的威胁丝毫不亚于大块残骸:“1厘米大小就足以重创乃至摧毁一颗卫星。”据怀特分析,这些残骸会在地球轨道上形成一个“壳”,随时可能威胁其他卫星的安全。

  俄罗斯航天任务控制中心主官弗拉基米尔·索罗耶夫也表示,美俄卫星相撞后形成的残骸会在地球轨道上滞留10000年,且绝大多数集中在卫星数量最多的近地轨道上:“距离地球800公里的轨道是通讯卫星最集中的区域,所以这次事故对通讯卫星的威胁最大。”

  美参联会副主席卡特怀特上将承认,各国的卫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不得不采取玩“躲避球”的方式,来避开美俄卫星相撞产生的残骸。不过,对许多卫星来说这显然会减少寿命,因为它们并没有携带多少燃料,这些宝贵的燃料只在“紧急情况”时才能启用。一旦将变轨闪避当成“常规动作”,卫星的燃料将很快耗尽,从而成为一颗颗新的“废星”。

  詹姆斯·奥伯格则认为,这“当头一撞”倒是撞出个法律问题,此事应当激起奥巴马政府对太空垃圾问题的重视:“应该通过立法的方式来保证太空的安全,应对太空垃圾,从而让人类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太空环境。”曾在美国商务部和国务院任职的詹姆斯·刘易斯赞同地说,美国是应该考虑“太空立法”了,比如说,铱星公司极可能会对俄方采取索赔行动。然而,由于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所以想让俄罗斯人掏腰包恐怕比登天还难。

  欲拉各国共建太空防撞网

  如何防止卫星相撞的事故重演?美国军方和其他机构纷纷就此展开讨论。

  日前在华盛顿参加一个论坛时,美参联会副主席卡特怀特上将先是承认“这次卫星相撞确实有美国粗心大意之处”,但他同时表示,应该建立一个全球性质的卫星或者航天器防撞网,拉中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和其他有能力利用太空的各方参加。卡特怀特上将说:“目前太空没有一个‘交通管制系统’,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以确定所有卫星的方位,防止其发生碰撞。”

  卡特怀特还透露,美军目前的监视网络可以对大于5厘米的太空物体进行跟踪,但它最关注的是其中900颗现役卫星、国际太空站和美国航天飞机的飞行安全,目前还无力对任何面临危险的卫星发出警告。卡特怀特认为,世界各航天大国对跟踪太空垃圾各有所长,如英国这方面与美国“同步”,中国“特别认真,舍得投入”,俄罗斯“技术成熟”。如果合力共建太空卫星防撞网或太空交通管制系统,就可以避免卫星相撞了。

  而在美国空军退役上校T·S·科尔索看来,“50年来,这是人类第一次遭遇两颗完整卫星相撞事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下一次相撞会发生在50年后。”科尔索开办了一个专门跟踪太空残骸的研究机构。通过精密的计算,他发现151个地球轨道物体“极可能相撞”,因为它们之间最近的间隔只有74米!他和卡特怀特同样认为,避免卫星相撞的关键在于多国联手:“如果各国不愿意分享相互掌握的数据,那么我们必然会面临着更多的碰撞事件。”

  不过,不论是卡特怀特还是科尔索都承认,现在拉各国一起组建卫星防撞网“有难度”,因为就连美国空军和国防部都不愿意公开卫星运行的资料与数据。对此,美国非政府组织早在几年前就警告说,如果各部门都不愿意公布卫星运行数据,甚至连美国商务部和国防部之间都相互保密的话,那么地球轨道上的卫星迟早有一天会撞到一起。再者,拥有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正越来越多,废弃卫星的数量也在增加,美国去年9月发射的一颗导弹预警卫星就因失效而在太空“流浪”。这些卫星也会越来越危险。

  因此,就算各国之间的猜疑再多,如何让各国卫星不再相撞,肯定是个紧迫议题。(邱永峥)

【编辑:李洋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