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连续枪击案映射金融危机下民众不安全心理(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美国连续枪击案映射金融危机下民众不安全心理(4)
2009年04月08日 04:58 来源:CCTV《新闻1+1》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主持人:

  岩松,我最后一个问题给你,我们看到在美国不管是电视媒体还是报纸这样的纸质媒体,在国内发生了枪击案,尤其是造成大规模死亡的时候,往往会地毯式的轰炸连续的报道,在过去周末发生的三起枪击案是连续发生的,所以有人说,可能是媒体的这种地毯式的报道使得这种枪手在作案的时候有了一种可模仿的对象,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白岩松:

  我觉得这不是事实的关键,因为在任何一个社会,恐怕慢慢的在整个进步的过程中,任何发生的与生命有关的新闻它永远是新闻,永远会被媒体非常普泛的关注,所以责任不在媒体。刚才短片中也谈到,头一两个月,美国的确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枪支的增长幅度是26%,在金融危机下,所有的数字都在向下滑,但是枪支是向上涨的,除了刚才短片当中谈到的一个金融危机下的人民心理,担心犯罪率提高,因此要自卫、要防范的情况下,还有两个比较主要的因素,一个是奥巴马是民主党,他是实行对枪支更严格的管理,很多人怕奥巴马一上台买不到新的枪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冬季也是一个狩猎的季节,所以也要买枪,因此这个话题也是综合的。我想在美国关于枪支不会有禁这样一个说法了,是限更严格的限等等的争论会一直持续下去。

  主持人:

  好的,谢谢岩子从美国带回来的美国观察,接下来我们再连线一下国际问题专家张国庆先生。

  张先生,您好。

  张国庆(特邀观察员):

  主持人好。

  主持人:

  我们知道您是研究美国问题的,我们今天关心的是美国的枪文化,说到美国的枪支文化的时候,就绕不过去一个非常大的利益团体,就是美国步枪协会,英文简称是NRA,这样一个团体,人们在说起它的时候被认为是美国在禁枪或者在限枪过程当中一个非常大的拦路虎,这样一个组织,它的能力有多大,能够起到这样一个作用?

  张国庆:

  因为它是在美国诸多利益集团中最有势力的一个利益集团了,因为它的背后是有军火背景,还有很多富人在支持,所以它的能量非常大,非常有钱,对很多届政府有很大的渗透力,对国会有很大的影响力。这种情况下使得在美国近年来一些限枪的努力都是受到多次挫折,很多事情到了最后关头都被否决掉了。

  它的最强大的地方我觉得还是美国所面临的囚徒困境,美国现在枪支文化的囚徒困境我觉得就是一个不安全感的问题,其实从开国者当时立宪,把枪支权给大家的时候,他当时想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因为担心会出现暴政,还有担心出来外敌入侵,所以就给大家枪支权,这个事情一直没有发生,但是连锁反应产生的就是美国的犯罪率上升了,这个犯罪率包括自杀率这些系列发生之后,民众有很大的不安全感。

  包括刚才岩说了,为什么这段时间枪支的购买力在上升,其实跟现实有很大关系,这个现实就是说,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经济困境下,人的不确定性特别强,不安全感非常强,所以说每个人都要防,这个防的心态就是一个不安全感的心态,由于全民族的不安感觉使得禁枪根本没有可能,更何况它还有一个宪法的保护在里面,现在只能说是限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次枪击案包括之前一个多月的枪击案,可以反映出一个问题,现在美国面临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枪支管理的问题,这也是奥巴马总统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民众的心理问题,这也是个非常大的社会问题。

  第三个问题就是跟我们这个社会非常有关的就是移民问题和社会和谐问题。移民问题我们知道包括2007年的事情,包括这次都有点移民色彩,针对移民问题,包括他个人的作为移民本身的一些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压抑,以及我们刚才提到华盛顿州的事情,家庭惨剧,其实它也是有一个和家庭和谐的问题,所以现在美国面临这种特别的压抑的背景下,其实我觉得从民众到政府都有一种非常大的对枪支文化的重新的认识过程,其实从某种意义上也许会对奥巴马在未来对枪支管理进行变革可能会有一些帮助,它会创造一种社会氛围。

  主持人:

  好的,非常感谢张先生给我们介绍相关方面的背景介绍,还有对这个问题的一些解析,今天我们演播室里关注的是美国的枪支文化的问题,刚才张先生在演播室里面也介绍了美国当时之所以用宪法赋予人民持枪的权利出于两个考虑,从外部来说是以抵抗外侵,从内部来说是以抵抗暴政,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当时赋予人们持枪的权利是为了给人们安全感但是现在恰恰是有了这样一种持枪的权利,反而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非常深重的不安全感,对于奥巴马这一届民主党一直是对于禁枪是比较主张的,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非常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

  今天的《新闻1+1》就是这样,感谢您的收看,明天再见。

【编辑:魏恒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