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五大渠道评估中国空军 缺乏客观立场(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西方五大渠道评估中国空军 缺乏客观立场(2)
2009年12月03日 14:26 来源:《环球》杂志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了解中国空军装备技术发展的最佳场所是中国国内的航空展览会,如珠海航展和北京航展。尽管仍在保密的中国空军主战装备不会出现在航展上,但外国专业人士仍然可以从展品乃至中方航空工业人员的只言片语中推测出中国空军装备的变化。比如,中国公开展出的霹雳-9C空空导弹、雷石和雷霆精确制导炸弹,都可以让人推测出中国空军机载武器的发展水平。而大量展出的航空电子、航空动力产品或者样机,也为研究中国空军的机载设备水平提供了大量可参考的依据。最近两届珠海航展上,中国的“暗剑”“翼龙”无人机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关注。在这类航展上,拿着相机频繁拍照、用英语甚至中文想和中方参展商“深入交流”的外国人都不少,这里面既有外国军方人士,也有民间研究人员。还应该指出的是,某些向中国出售战机、航电系统的国外公司,往往也成了西方打探中国空军消息的渠道之一。但是随着中国空军装备的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类渠道的价值已大不如以前。

  军事斗争的残酷性决定了各大国对于情报的获取无所不用其极,而空天力量的战略性又加剧了情报领域的竞争态势。从利用成像、电子侦察卫星到各种间谍行为,西方大国对中国空军的侦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这类隐秘渠道所获知的情报及其分析结论往往是机密的,但有时也会披露出来。2007年1月17日,美国《航空航天技术周刊》率先报道了中国进行反卫星试验,它的信息来源是美国中情局、国家安全局等情报机构以及美国宇航局。这充分显示了专业性媒体或智库机构在国家情报机关中的“人脉”,因为它们有相当数量的分析人员具有在军方或情报机构服务的经历。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爆炸式增长,网络空间现已经成为国外获取中国空军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之一。中国空军的主力作战装备,如歼十、歼十一B、空警-200、空警-2000以及在国外引起关注的歼十B战机,都是首先在网上出现了清晰的照片。此外,网络上各种军事论坛的“爆料”和对中国空军装备的分析,都成了研判中国空军实力的绝佳素材。网络上的信息虽然未必都是正确的,但却方便、快捷地印证了中国空军的发展。

  西方评估中国空军的制约因素

  西方国家对中国空军的评估,实际上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

  政治的影响最大。西方国家解读评估中国空军,往往不是站到一个客观的立场上,而是服务于自身的政治或战略目的。例如,为了制造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紧张气氛,西方常常渲染中国空军力量的进攻性。此外,西方国家还会在评估中把中国战机的数量拿来与邻国进行比较,以形成巨大反差。实际上,中国国土广袤,有不同的空中作战方向,这样分摊下来中国空军的装备数量还是有很大的缺口的。而一些西方国家却巧妙利用数字来误导相关国家的外交、军事决策,给中国制造麻烦。

  制造“中国空军威胁论”,除了企图恶化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损害中国形象,更含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中国空军的威胁很可怕?那么就来买我们的战机吧。”如今,先进战斗机已经占据全球武器交易的相当份额,西方国家无论是从战略高度还是从经济利益考虑,都会死死占据战斗机这种航空工业高端产品的市场。因此,如果仔细观察西方国家评估中国空军的材料,就会发现一种两级摇摆的现象:一方面是中国空军的所谓“巨大威胁”,另一方面又是中国空军的装备、武器、训练水平与西方相比“有很大差距”。

  信息的准确性也会影响西方国家评估中国空军的质量。在西方国家四处窥探中国空军情报的同时,中国也会保护事关战略利益、空军发展的核心机密。因此,无论西方从何种渠道得到信息,都会与事实存在出入,从而影响评估的结果。此外,东西方文化、语言上的巨大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甚至翻译上的一些失误,也会造成南辕北撤的效果。

  因此,在西方国家对中国空军的评估中,“失真”、偏差,甚至偏见往往是在所难免的。在承认这些评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同时,也无须过分在意。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