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生态恶化 呼伦贝尔7大河流出现断流(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内蒙古草原生态恶化 呼伦贝尔7大河流出现断流(2)

2010年07月18日 05:3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垦草种粮

  愈演愈烈

  开垦者每户年收入5万—30万。2009年内蒙古开垦草原案件947起,居各类草原违法案件前列。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草原开垦之风,也成为草原生态恶化的主因之一。

  通辽市扎鲁特旗曾是草原肥美的地方,随着科尔沁草原的退化,扎鲁特旗已成为“科尔沁最后一块完整的草原”。但就在这里,当地一位嘎查长(村长)介绍说,1996年以来,该嘎查70%以上草场先后被开垦,总开垦数达到了5万亩。开垦后的草原对外承包第一年租金达280元/亩,随着土壤被风吹走的程度加重租金逐年递减。种玉米一般耕种6年,土壤的70%以上即会被风吹走,变成白干土;种绿豆一般只用3年,土壤的70%以上就被风吹走了。

  虽然草原在大面积消失,但开垦者的收入却十分可观,每户年收入5万—30万不等,少数能达到60万—70万元。

  内蒙古典章法学与社会学研究院院长杜文告诉记者,内蒙古草原脆弱的自然属性决定了草原的生态极易遭到破坏,要想恢复,至少需要30年,而原始生态系统、植被种群和植物多样性的恢复则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开垦草原进一步加剧了当地草畜失衡的局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和国家各种惠农补贴的落实,很多人都有弃牧从耕的计划,草原开垦之风愈演愈烈。2009年内蒙古开垦草原案件947起,居各类草原违法案件的前列。

  为遏制草原开垦之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近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区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和严厉打击各种开垦草原行为,纠正以牺牲草原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增长的行为。

  牧民增收

  越来越难

  大面积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后,牧民较难适应新的生产方式。饲养成本增加近2倍。

  牧民为何想弃牧从耕?答案令人心酸。作为草原的主人,牧民正在因生产生活成本剧增、牲畜减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不适应等诸多因素,增收困难,生活压力加大。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最为脆弱的浑善达克沙地,昔日一片片沙化的草原重现绿色生机。在正蓝旗桑根达来镇敖力克嘎查牧民孟庆银家,记者聆听了一位普通牧民近10年来为保护草原生态而作出牺牲的故事。

  2001年,锡林郭勒盟确定孟庆银所在的嘎查为首个移民点,要求全嘎查整体搬迁到10公里外的桑根达来镇近郊。孟庆银和其他100多户牧民,卖掉所有的牛羊,搬迁到距桑根达来镇1公里处的移民村。按照政府的规划,移民们开始养奶牛。习惯了放牧的他,没想到养奶牛“比伺候老人还难”。这些年奶牛市场起起落落,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孟庆银说,刚搬来那几年,心里特难受。自家原来的1000亩草场光网围栏就投入2万多元。当年着急搬迁,牛羊低价处理,99头牛才卖了8万元。

  锡林郭勒盟生态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包艳梅告诉记者,近些年来,自治区大面积实施禁牧、休牧、轮牧制度,牧民为了草原生态的确牺牲得太多。从统计数字上看,内蒙古牧民人均收入高于农民收入,但由于牧区地处偏远,气候寒冷,牧民消费支出远远高于农民,实际纯收入呈递减趋势。

  同时,由于惠农惠牧政策不平衡,牧民的转移性收入明显低于农民。而随着饲料价格的上涨,饲养一只羊的成本从2002年到2009年增加了近2倍。目前,内蒙古牧民人均债务余额达484.5元,户均贷款额为2万元左右。

  惠牧新政

  期待已久

  “草原夜袭队”何时休?尽快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5月初,记者在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草原采访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羊倌们通宵放羊,早晨七八点钟,吃饱的羊群从牧场回到羊圈,开始一天的圈养生活。

  原来,从2002年开始,国家在京津风沙源项目中增加了“禁牧舍饲”项目。但项目补贴到2008年结束,牧民享受不到相应的补贴。没能力圈养的牧民便把牛羊偷偷放回刚刚返青的草场吃草。禁牧期间草原监管部门查得紧,牧民们只好晚上偷偷放牧。

  牧民哈登巴特尔算了一笔账,他家200只羊、20头牛,在春季休牧的45天时间,大概需要3万斤饲草料,折成现金少算也有一万元。“去年遭受大旱,打草量严重不足,如果不偷偷放到牧场上,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牛羊饿死了。”

  对频频出现的“草原夜袭队”,绝非“牧民只顾眼前利益,不懂得禁牧的长远生态意义”这样简单,牧民要维持生计,羊要果腹,圈养缺乏有力支持,出现偷牧现象并不奇怪。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晓毅认为,近几十年来,内蒙古草原出现严重的沙化退化,绝不能片面地归罪于牧民。保护草原生态并不仅是限制牧民放牧那样简单。

  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格日乐图雅嘎查支书朝鲁孟认为,牧民为了国家的生态安全贡献很多,国家及相关部门应研究牧区特殊规律,制定对牧区的特殊扶持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强牧区建设。

  目前,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均已进入规划末期,但京津风沙源区还有严重荒漠化土地1.7亿亩亟待治理,退牧还草工程还有1.1亿亩建设任务待安排。“建议国家今年尽快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牧还草工程二期规划编制工作,并在京津风沙源工程二期规划加大禁牧舍饲力度。”内蒙古发改委副主任杨崇义说。

  其次,希望国家尽快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禁牧、休牧、轮牧的补偿力度,并根据不同的草原类型条件采取不同的补偿方式。

  此外,通过补贴来加速推动畜种改良。牧区牧民的生活来源主要靠饲养牲畜,牧民要想增加收入,必须依靠提高牲畜质量和改善品种来增加收入。2009年,国家安排的良种补贴资金用于牧区的仅有绵羊补贴1157万元。

  一些基层干部还建议完善牧区社会保障体系,适当提高牧区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应保尽保。同时,逐步建立牧民养老保险制度,为牧民解除后顾之忧。

  本报记者 贺勇

参与互动(0)
【编辑:唐伟杰】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