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三钱”之后,时代呼唤新一代大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新闻观察:“三钱”之后,时代呼唤新一代大师

2010年07月31日 09: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7月30日上午6时,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钱伟长先生是世界著名的杰出华人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图为钱伟长在“南湖杯”世界华人征文座谈会上的资料照片。中新社发 蒲莉 摄  

  中新社北京7月31日电 题:“三钱”之后,时代呼唤新一代大师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继钱三强、钱学森之后,又一位科学大师钱伟长去世。至此,被称为中国科技界“三钱”的三颗巨星都已相继陨落。与此同时,文学界、美术界……一位又一位的名家由于年龄的原因也相继离开人世。

  人们在痛悼他们的同时,会发现一个更加令人深思的问题凸现在眼前:随着他们的离世,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似乎缺乏培养出新一代大师的能力。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逝世后,这个问题曾引起社会广泛讨论,也受到中国高层的关注。温家宝总理在一次座谈会上表示:“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温家宝总理的焦虑也是整个社会的“集体焦虑”,因为中国正处在一个空前大变革的时代,需要大师来描绘,可是这个时代却恰恰是一个大师寥若晨星的时代,人们迫切需要找到这一问题的病根。

  所谓大师,是指超出一般人才之上的、杰出的、特别有创造力的人才,大师应该是“通达之人”,他们在自己的专业内做出卓越的贡献,又超越专业通识人间万象。

  作为中国第三代留学生的杰出代表,“三钱”都是这样学贯中西、融汇文理的“通达之人”,例如钱伟长,幼年饱读诗书,早年进入清华大学以国文和历史双百的成绩就读文科, “九·一八”事变后立志科学救国,要求转入物理系,而他入学考试时物理只考了5分。当年的清华物理系主任吴有训为其诚意所打动,这种不拘一格的气度令人起敬。

  而当下,中国的大学都奉行技术至上的教育理念,大学里的“专业”,不是根据人类的不同知识领域和世界的不同界面来划分,而是根据社会的就业领域和相应的技能界面来划分。专业越分越细,学生和学者的学术视野越来越狭窄。这样的教育思维,可能培养出“专家”,却无法造就“大师”。钱伟长执掌上海工业大学后,就提出拆掉各系科、专业、部门,以及教育与科研间的“四堵墙”,让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

  大师就像世界上最美丽的罕有之花,它所需要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都很苛刻。古人说,“十年磨一剑”,很多辉煌成果的取得是一个人毕生努力的心血,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而当前,中国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还存在学术评价急功近利,注重短期,忽视长远的倾向,科研人员往往追求“短、平、快”的研究成果,有的甚至以东拼西凑、创新含量很低的课题来充数。浮夸的环境和浮躁的心态,无法产生一流的科技成果,也无法涌现大师级的人物。

  造就大师级杰出人才,需要从源头上改变大师赖以生长的“生态环境”,激发人的创造性。其次,持之以恒地推动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改变办学理念,让学校从“官本位”、“商本位”回归到“学本位”。

  令人欣慰的是,社会对大师的呼唤正在成为国家行动。不久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相继颁布。前者在现代学校制度、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等方面制定了新的目标,后者则提出了使中国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方向指南。

  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是中国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新开端,如能循着这一方向探索经验、汇集民智、凝聚共识、稳步推进,中国或将迎来又一个大师辈出、新星璀璨的时代。(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唐伟杰】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