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地震发生时万名开滦矿工冷静守序奇迹生还(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唐山地震发生时万名开滦矿工冷静守序奇迹生还(2)

2010年08月19日 15: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坚守岗位

  吕家坨矿震时井下工人1006名,零伤亡;位于极震区的唐山矿,震时井下工人1600多名,零伤亡;赵各庄矿震时井下工人3000多名,2人遇难;马家沟矿4人遇难;唐家庄矿1人遇难。

  这里面有个细节不得不提。贾邦友等1006名矿工在井下蜿蜒蠕动时,井下完全断电了,水上来了,通风也停止了,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也越来越困难,每个人的体力都快支持不住了。

  “人们只知道,井下震害比地面要轻,往往不知道井下潜在的凶险。一旦断电停风40分钟以上,地下水会像猛兽一样咆哮着淹没矿井,各种有害气体也会让人窒息。”张庆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可是就在这时,巷道里突然吹过一阵凉飕飕的风。原来是负责通风的工作人员,在地震中逃出后,并没有回家,没有电就用人力代替电动绞车,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打开了全部风门,保证了矿井的自然通风。

  而唐山矿同样负责通风的一位科长,在大地还在震动的时候,从家里逃出,顾不上亲人的安危,立即奔向他的通风岗位。同样用人力代替电动绞车使矿井通风,地处极震区的唐山矿亦无一人伤亡。

  其他几个矿井也是一样,地面脱险人员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保证了地下通风,为矿工向地上逃亡争取了时间。

  另外,唐家庄矿唯一遇难的矿工张勇,是井下炸药库的保管员,地震时张勇距地面仅有150米,因为担心炸药库发生危险,他一直没有撤离岗位,直到飞速上涨的地下水把他吞没。还有林西矿正在值夜班的绞车司机吴显东,地震时绞车房已经摇动不止,吴显东却按操作规程要求,把闸把打到紧急制动的“O”位上。就在那生死攸关的几秒中,车房倒塌,把他砸在里面。当矿上派人把他扒出来时,他仍然坐在操作位上,手还紧握着闸把。

  奇迹绝非偶然

  在震前两年,开滦煤矿在国务院69号文件指导下,已经制定了周密的抗震防震计划,并且全部进行了落实。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手里翻阅的1974年国务院下发的69号文件就曾指示:切实抓好地震专业队伍和群测群防运动,加强防震抗震工作。这个文件并不是针对开滦煤矿一家企业颁发的,但因为开滦煤矿地位之重要,它担负着北京、上海等地发电的用煤重任,所以,开滦煤矿本着“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立足于有震、大震、早震的思想,始终把井下的防震抗震摆在首位。吕家坨矿、范各庄矿的撤退过程几乎就是这份文件的体现版。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手里另外两份开滦煤矿的档案资料,(1975)开革震字281号和(1976)开革震字第17号,则详细地为井下万名矿工安全脱险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灾方法。

  1975年9月,开滦煤矿抽调了大批人力物力对井上井下的抗震能力进行了全面检查,并拨出专款进行加固和维修。9月4日,开滦煤矿革命委员会下发第646号文件规定:“生产系统关键部位的抗震是必保项目,必须在1975、1976年内解决,初步计算共需134万元;与生产关系密切、人员比较集中和存有重要设备的建筑物的抗震工作,初步计算共需133万元;在工房、宿舍中,确实比较危险的部分初步计算共需510万元……”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人均月收入不过几十元,这700多万元可以说是天文数字,而且这些钱都花在了井下、生产区、工房。如果说上一份文件中的措施是为了保证矿工们在地震中逃出来,那这天价预算则是为了保证矿工们在地震中能够活下来。

  时至今日,现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普遍实行的都是封闭型的防灾备灾策略。联合国全球计划灾害科学与公共行政管理相结合(UNCP-IPASD)中国协调办公室主任刘小汉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开放型的防灾备灾。“开放型的防灾备灾策略,会给行政管理部门带来很复杂的局面。他们最担心的是社会稳定,这就需要引导和管理,而且要逐步地做,使老百姓了解预报科学研究的现状,使他们知道地震科学的知识。”刘小汉说。

  开放型的防灾备灾,开滦便算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在刘小汉看来恐慌不是由于泄露震情造成的,而是由于政府对老百姓封闭、老百姓缺乏地震科学常识造成的。“政府越封闭,老百姓就越恐慌。而老百姓参与和不参与防灾,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有准备和没准备完全不一样

  开滦煤矿地处唐山极震区,八个矿和一个建设中的矿均处在9~11度烈度区内。在360万平方米的建筑中,有80%遭到严重破坏,整个矿区除范各庄、吕家坨、荆各庄矿外,建筑物几乎全部倒塌,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运煤的铁轨弯曲变形,有的竟然竖起两米多高,运送工人上下井的井架都扭成了麻花。供电、排水、通风、通讯、提升、运输系统全部中断,百里矿区陷于瘫痪状态。

  尚在余震中,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就抵达开滦拍摄纪录片——《开滦奇迹》,画面中,那些大震后圆木支撑的窄窄的主巷道基本没被破坏,那些平时就险象环生的掌子面,和那些竖井、斜井,都没有脆弱到威胁矿工的生命。

  秉着“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思想,开滦煤矿制定的周密抗震防震计划,在地震发生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矿上的基础设施及公房进行的加固维修,对工人进行的防震知识宣传,管理干部对撤人路线的熟悉,密如蛛网的地下坑道里的逃生标记,断电后早就准备好的柴油发电机等等。

  “发生大地震,震中区房倒屋塌是难以避免的,但生命的伤亡应是可以减少的。”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耿庆国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一直在强调,“对可能发生的强震,人们事先有准备和没准备,懂地震知识和不懂地震知识,在面对地震时,后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不断抖动着的大巷里,断电、断风,无论是贾邦友,还是范各庄矿采煤一区副区长王同焕,在井下很快就判断是发生了地震,而不是瓦斯爆炸等情况,知道必须立即撤出而且知道该从那儿撤出。据王同焕回忆,当他和矿工浑身是汗,在半尺多深的涌水里奔跑时,前面的巷壁上清楚地用粉笔画着“去风井”的大箭头,就是在这个箭头的指引下,这一百多位矿工才找到了通往地面的唯一出口。

  而在地面上很多唐山人却没有这些准备,没有这么幸运。

  唐山地震那一夜,震前出现了一阵一阵的藕荷色的地光,池塘里的鱼翻白了,井水急剧地上升或下降,有的还疯了似的冒泡翻花;跟人患难的狗声嘶力竭地狂吠不止,地震爆发前10分钟,地光达到了高潮,而地声伴着地光越来越密集,像是大自然在举行一种撼人心魄的告别仪式。

  “地光和地声刚出现的时候,距唐山大地震还有6小时,这是极其宝贵的360分钟。可是唐山当地好多人看到地光时却往家里跑,以为是‘苏修’扔原子弹了。”耿庆国提起这些心就痛。“如果人们了解地震前兆现象的知识,人们知道这其实是地光,是极重要的地震临震宏观异常表现,人们就可以立即远离房屋,从容走向安全地带,而不是把自己关在家里。” ★本刊记者/庞清辉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