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集中暴发 面临二次重建(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汶川地震重灾区地质灾害集中暴发 面临二次重建(3)

2010年08月23日 07:31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龙池慎重二次重建

  地震后3至5年泥石流高发,针对龙池是否缓建,都江堰官员表示,尽快重建但慎重防灾

  映秀可以筑坝,挡住未来可能被改道的岷江洪水。但对于龙池镇南岳村,他们已没有退避空间。

  村民唐维元说,原来村里的龙溪河道只有20多米宽,河道边是一条公路,村民的农家乐分布在公路里侧,背后紧靠高山。植被茂盛的龙溪河沟,几十年来从没有发生过泥石流。

  现在,河道变成了上百米宽,卡车一样巨大的石头掩埋了公路,村民漂亮的小别墅跑到了河道中央,大多数只露出残破的房顶。

  专家的讲解和政府的宣传,让南岳村的村民都明白了,大地震后的泥石流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现在不敢再建,现在已背了一身债,如果建起后,再遇到更大的泥石流怎么办”,唐维元担忧地说,一些邻居准备搬离南岳村。

  不过更多村民表示对家园坚守。龙池有国家森林公园,震后2年,农家乐恢复很快。

  许强告诉记者,大地震后的3至5年,正是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期。

  刘启平是龙池镇云华村支书。他说,他刚和都江堰市一位领导私下讨论过这个问题,“泥石流的阴影起码还有三五年,重建能否缓一缓,等山沟里该冲下来的泥石冲下来,山坡上地皮稳定一点再开始重建?”

  刘启平说,“这又涉及到过渡期安置、村民生活补助谁来发的问题”。

  刘启平说,都江堰市领导表示,这需要大“政策”,要更上层领导决定。目前需要收集数据和民意,再综合考虑。

  17日,都江堰市市长助理高山表示,目前龙池正在进行进一步的地质灾害评估,“还是要尽快重建的。等灾害评估结果出来后,由专家进行选址和规划。我们慎重对待次生灾害”。

  监测全省两万多隐患点

  地震改变了地质灾害参数,防灾面临新课题,四川以群防群测等4项举措应对新难题

  汶川地震是我国首次遭遇的山区高震级地震。他使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一个新课题。

  许强说,地质灾害的很多固有特点和常规技术参数,在地震后都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泥石流流量计算公式现在都不适用了。

  他认为,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将持续10年以上。之后地质生态才能慢慢恢复,基本固结则可能需要15年以上。

  作为滑坡领域研究的权威之一,何思明认为,震后主要次生灾害就是泥石流,防范泥石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弄清这条沟暴发泥石流的临界降雨量,然后在沟里装上自动雨量计,监测这条沟的降雨量,达到临界参数,及时预警,避免伤亡。

  他说,这些需要学界的努力,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更大的投入和支持。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蒋俊告诉记者,四川已经意识到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严峻,已从4个方面大力加强灾害处置。

  这4方面分别是监测预警、应急除险、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

  四川震后加大了群防群测建设力度。

  “省长强调,要把群防群测落实在操作层面上”,蒋俊介绍,目前全省28000多个隐患点都落实了监测员,监测员由村干部或灾害点附近农民担任,他们享有补助,每天要查看灾害点变化,在监测本上做日记。监测员背后有村干部担任的责任人,负责监督。

  在政府层面,地质部门和气象部门建立了联席预警制度,加强会商。预警信息以往发到县级,现在则发到村组,具体到监测员手机上。

  对于灾害点小,处置简单的一些隐患点,采用应急除险办法,比如爆破危岩。

  而对于灾害规模大,威胁性很大的隐患点,则采取工程治理办法。

  对于灾害点规模非常大,威胁性很急迫的隐患,没有办法进行工程治理的,则组织搬迁避让。

  蒋俊介绍,2008年10月,国家批准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其中2334处较大隐患确定为工程治理。规划要求两年完成,目前已经完成一半。

  蒋俊说,此次山洪泥石流灾害,许多灾害隐患点发生了变化,还有新增的隐患点。目前地质部门正在调查,最终拿出处置方案。

  新老地灾不断叠加。蒋俊坦承,四川今后较长时间内,应对地震次生灾害形式严峻。

  许强说,“人干不过天,也干不过地,急不得”。( 本报记者 杨万国 四川报道)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