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制度力量比领导雅量更靠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法制日报:制度力量比领导雅量更靠谱

2010年09月02日 13:52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湖北省省长李鸿忠8月30日在《人民日报》撰文称,政府负责人对参事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有听取逆耳之言的雅量,能包容不同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8月30日《人民日报》)。 

  虽然这则新闻在网络上的受关注度很高,但其在传播中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谬误。其一是这篇文章并非发表于9月1日的《人民日报》,而是两天前的8月30日;其二是从文章的主旨来看,它主要在讲湖北省如何落实《政府参事工作条例》,支持和保障参事发挥作用,而非网络传播中被无限放大、且类似文章也会出现的那句话:“对参事要有听取逆耳之言的雅量”。

  为什么有这么多偏差,这则新闻还如此受追捧?原因其实很简单,在我们这样一个“读图时代”,大多数人在浏览有海量信息的网络新闻时,最重要的获取信息渠道就是信息所处的位置以及信息的标题。受“眼球就是生产力”信条的驱使,像“有听取逆耳之言的雅量”这样的标题自然会备受追捧,这也就是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网络编辑面对转帖而来的新闻,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如何编出一句能够第一时间吸引眼球的标题的原因所在。

  更进一步讲,标题的吸引力来自其背后的舆论甚至社会心态。为什么“有听取逆耳之言的雅量”这么受关注,除了这是从一位高官口中说出来的话本身就有分量外,还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对于“逆耳之言的制造者”进行“跨省抓捕”逻辑,一旦出现要有听取逆耳之言的雅量这样的言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多一分关注,大家都想看看为什么要有“听取逆耳之言的雅量”? 

  可实话实说,这样的关注与其说是一种确认,倒不如说是一种期待,因为官员口中说出的话,范围极其有限,仅仅是政府负责人对于参事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对于所有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还落脚于依赖政府负责人的道德自觉。但我们都知道,有雅量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一时有雅量并不代表一直都有雅量,一次有雅量也不代表总是有雅量。

  参事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政府智囊”,他们对于政府负责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很多都是不公开发表的“内参”,属于内部流转的言论,即便有尖锐甚至逆耳之处,也不会对政府负责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更不可能损害到当事人的公众形象。可如果这样“温和”的言论尚且需要政府负责人有足够的雅量才能听得进去,才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那么,其他见诸公共媒体的批评声音,会不会有更为尴尬的处境,好多批评官员的言论被视为“诽谤”就是典型例证。

  应当承认,在我们的政府领导中,有很多能够听得进去逆耳之言的“有雅量”领导,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还有为数不少哪怕是正确和善意的批评都听不进去的领导。如果领导要听进去逆耳之言都要靠雅量,其最终的结果是所有人对于批评的声音都会噤若寒蝉,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个领导是有雅量的领导,更不知道雅量时有时无的领导什么时候会有雅量,基于自保的本能,恐怕能够发出批评之声的人会越来越少。

  可问题是,我们的社会需要批评的声音,尤其是对于权力的掌控者和行使者,这不仅是保持公共权力健康运行必须的“自我免疫系统”,而且也不会对公权力造成任何不应有的伤害,总理都说了,“没有任何一个肯听取意见的政府会垮台”。不过,现在最大的尴尬是,有一些不肯听取正当意见的官员非但没有倒台,反倒还有热衷“跨省抓捕”的资本,和这样的官员不谈制度约束而诉诸雅量,是不是有些与虎谋皮的意味,这或许才是问题的关键。

  □法治观察

  贺 方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