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1月记 90后成志愿主力军(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1月记 90后成志愿主力军(3)

2010年09月07日 19:1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不死的达玛花,只因挺立着山一样的脊梁

  25岁的尚方方是月圆村的新掌门人。

  “20多天了,没洗过一次澡,没换过一身衣服,昨天晚上才抽空洗了一下。”9月3日一整天,尚方方都在忙着给受灾的村民领取和发放物资。

  月圆村灾前有居民86户,361人,灾后只有12户人口完整,近30户无一人生还,留下12个孤儿和两个孤老。

  泥石流发生的当晚,原村支书遇难,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尚方方和村里幸存的党员干部一道,紧急救人、转移群众。灾后第四天,他被镇上正式任命为月圆村党支部书记。

  尚方方成了月圆村最忙的人,一次安置、二次安置、分散安置、物资发放,哪里有村民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

  尚方方长这么大从来不沾烟。现在他抽上了烟。淡蓝色包装5元钱一盒的“兰州”牌,一天一包。即使这样,他依然无法排解心头堆积如山的操心事。

  他至今记得,接到镇上的任命电话后,他愣了很久。作为一个“80后”的青年党员,他从没想到自己在这个年龄、这个当口,要挑起这么重的担子,他感到有些害怕。

  他登上月圆村的山顶,望着下面一片废墟,难以平静。

  临危受命,重任如山。退缩吗?绝不能!

  他对自己说:再难也要把这个担子挑起来。

  连夜,他召开了灾后月圆村第一个党支部会议,在入党积极分子中,火线发展了4名青年党员,并给每人都分配了任务,第二天就把党旗插上了月圆村受灾群众安置点。

  每天早上,这位月圆村的新任支书,天不亮就起身,带着党员青年,去县城边上的救灾物资发放点,领全村人的救灾物资。再靠着脊梁和背篓,一趟趟地背回山顶上村民的临时安置点。上百斤的东西,背一个趟要三四个小时,一天要背三四趟。

  他把村民分配在25顶帐篷里,让人下山买了一口大锅,安排专人给大家做饭。他对党员干部们做了详尽分工,从领取发放物资到治安执勤、打扫卫生,将大家的生活安排得像一家人。每天,无论忙得多累忙到多晚,他都要去安置点把每个帐篷走一遍。

  如今,全村剩下的57户151人中,有12户23人去了沙川坝的二次安置点,剩下的都投亲靠友了。住房问题、生活物资已经解决,基本能保证过冬了。下一步就是月圆村重建。

  问尚方方,难吗?

  他回答:“多难也要做下去!”

  尚方方说:“我属牛,我要像一头开山的牛,带领着月圆村活下来的人们,用双手拼出我们的新生活!”

  一个有责任的人,才能把痛苦化为力量。

  9月3日上午,位于舟曲县政府广场的城关镇帐篷派出所里,一身作训服的冯青林十分忙碌,今天他值班。

  最近几天,重新办理二代身份证、户口本、开户籍证明的群众越来越多,派出所里的业务异常繁忙。冯青林时不时揉揉眼睛,抓抓头发。身为舟曲县公安局110巡警大队副教导员,他在痛失女儿后,毅然回到工作岗位,直到现在也没有停下来。

  受伤的妻子已经出院回家,可以下床走动了,这多少给了他一些安慰。但女儿永远是他心中最深的疼痛,不能碰触。

  那个仍被泥石流掩埋的家剩下的唯一财产,只有他值班时带着的一部手机。妻子出院后,他立刻又给妻子买了一部新手机。

  “也没想为啥一定要着急买个新手机,就是觉得,随时能够联系上,才安心。”冯青林说。

  在泥石流灾害中,舟曲县公安局迄今已确认有12名民警遇难,亲属中29人遇难,办公楼和两栋家属楼完全被毁,城关派出所被淹没,面临拆除……

  一个个党员,一名名群众,此时此刻,他们的汗水比泪水更让人心疼,他们的坚守比誓言更掷地有声。

  让人不能忘记的,还有质朴而纯真的年青一代。

  灾难发生后,20岁的袁雅和妹妹袁莉报名成了志愿者。袁雅被派往距离县城2公里外的一个物资转运点搬运救灾物资,袁莉则被安排在县统办楼打扫卫生。

  “她整天不说话,只是一趟一趟地搬运物资。搬运一趟物资至少需要40分钟,每天要跑10多趟,脚底都磨起了泡。”和袁雅一起干活的村民这样说。

  8月12日下午,袁雅体力不支晕倒在运送物资的途中。但是住院休养3天后,袁雅坚强的身影又出现在了搬运物资的队伍中……

  舟曲县团委书记李小军告诉记者,灾区30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中,“90后”占了一半,是名副其实的主力军。

  “这些孩子在灾难面前成熟了,他们表现出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人欣慰。”说这些时,李小军的眼睛有些湿润。

  有一种悲痛,可以用力量来卸下;

  有一种伤怀,可以用责任来取代;

  有着这般胸怀的舟曲,又怎么不铁骨铮铮?!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