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连续16年鸣警纪念"九一八" 数千群众冒雨见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沈阳连续16年鸣警纪念"九一八" 数千群众冒雨见证

2010年09月18日 22:5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9月18日,沈阳笼罩在秋雨当中,“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内人潮涌动。当夜,在博物馆广场前,数千名群众肃立,见证防空警报拉响、警世钟撞响的时刻。

  当晚,当钟声响起时,现场群众都齐声报数;当警报声划破夜空时,所有人垂首默立;仪式结束时国歌响起,人群中有人挥舞着国旗大声唱着,有人则流着眼泪大声和唱。

  “这是沈阳第16次用鸣警撞钟的仪式,来纪念‘九一八’事变。”“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井晓光说。

  1995年,新中国成立后,沈阳第一次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鸣响了防空警。自此已持续15年,参加群众超过50万人次。这项旨在“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纪念活动,已从事变爆发地东北地区扩展到全国百余座城市,成为民族的一项“记忆工程”。

  1995年8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沈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以后在每年的“九一八”之夜在沈阳全城鸣警报3分钟。同时,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每年都要撞响警世钟,以此来纪念“九一八”事变。

  回忆起首次鸣警撞钟仪式时,原“九一八”事变陈列馆馆长李惠春说,当晚有上万人自发来到陈列馆,场面感人肺腑。有人唱着爱国歌曲,有人拉着‘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横幅,还有人激动地喊起口号。

  采取鸣警撞钟的方式来纪念“九一八”事变,源于沈阳胶带总厂退休老干部郝青松的一条建议。

  一直生活在东北的郝青松,曾有过当亡国奴刻骨铭心的经历。“那时候中国人每天都得面朝东给日本天皇行礼。”郝青松对记者说,现在好了伤疤不能忘了疼。他希望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当天,鸣响防空警报,提醒人们“九一八”是个不能忘记的日子。1995年,郝青松将这些想法写成信寄给了人民建议征集办,很快得到了沈阳市有关部门的批复,并于当年开始实施。

  从1995年沈阳首次举行鸣警仪式后,“九一八”事变纪念活动日渐丰富,并得到规范延续下来。主要内容包括每年9月18日21时18分,全市鸣响防空警报3分钟。沈阳广播电台、电视台中断正常节目,插播“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画面和警报声音。

  同时,在沈阳市区规定区域的9条路、18条街上,寓意“九一八”,行驶的机动车辆一律停驶鸣笛。在鸣警前,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的残历碑广场,撞击警世钟14响,寓意中国人民抗战14年。从2004年,沈阳市每年还公开向社会选拔“撞钟手”,让这项活动更富有参与性和群众性。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包玉玲说,每年的9月18日,都有许多群众来到博物馆参加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最多一次一天超过2万人。大家因为不忘国耻走到一起来,因为共同的民族情结凝聚在一起。

  她记得2007年纪念日当天,上千名各界群众参加了鸣警撞钟仪式。就在警报响起的那一时刻,突然下起了小雨,市民们在雨中默默伫立,绝大多数人没有打伞也没有躲避。市民赵凯说:“就是想来感受一下这种气氛,中国人要有骨气。”

  辽宁“九一八”战争研究会副会长冯荆育老人参加了多次撞钟鸣警活动。他说,参加群众从耄耋老人到儿童少年数以千计,每次仪式都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课,场面震撼而感人,所有人无不动容。

  沈阳在举行鸣警撞钟活动前,不少群众对“九一八”知之甚少。举行这项活动几年后,绝大多数群众都已熟悉了这段历史。“每到‘九一八’晚上,我们不少的哥都到九路十八街上,鸣笛纪念。”出租车司机宋明亮说。

  沈阳市工商联还曾向全市商家发出倡议:9月18日不搞婚庆和企业庆典活动,并悬挂五星红旗。

  沈阳“九一八”之夜鸣警撞钟活动,在中国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2004年起,纪念日当天,上百个城市都鸣响警报。

  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副会长王建学说,鸣警撞钟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纪念活动,它通过这种神圣庄严的仪式,把中国人的心在“九一八”之夜系在了一起。

  “九一八”,在中国已经成为那段苦难历史的代名词之一。不少网民还建议,将这一天作为“国耻日”永远纪念。

  由“勿忘国耻网”(ttp://www.wwgc.cc/qm/)发起的“将9月18日设为国耻日”签名活动,网签人数已经突破百万。

  “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的民族。”签名活动倡议者、中国抗战史学会会员王锦思说,从耶路撒冷的哭墙到波兰的大屠杀纪念碑,再到响彻俄罗斯全境的卫国战争纪念警报,无不在昭示历史教训的深刻。

  “纪念历史不是为了记忆仇恨,是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王锦思说。

参与互动(0)
【编辑:段红彪】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