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周道路堵车严重 全市拥堵时间延长70分钟(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北京上周道路堵车严重 全市拥堵时间延长70分钟(2)

2010年09月28日 15:22 来源:北京晚报   【字体:↑大 ↓小

  经常遇堵车 易患抑郁症

  “堵车是否会带来烦躁情绪,取决于当时的心理情境。这和出行前司机的心理预期有直接关系。但是,如果遭遇特别长时间的堵车,就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我们称之为‘习得性无助’”。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二平说。

  王二平告诉记者,人在出行的时候都会自动产生一个所需时间的预期,比如认为最多20分钟路程,结果堵车一个小时还没到,自然会产生急躁心理。特别是在大堵车的时候,看到周围其他人也在急躁,相互感染,急躁情绪就会更加强烈。

  王二平相信,在持续多日的京藏高速大堵车中,一定会有不少司机出现心理问题。这种极端状态下,有的司机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状态,表现为对环境的绝望和放弃所有自我努力。这种“无助感”是由于本人的屡次努力都于事无补,导致产生沮丧和绝望心态。不仅放弃无效的抗争,连可能有效的努力都不再尝试,如果任其发展,这种心态最终的结果就是抑郁症。

  违法不受制 交通会更乱

  是“堵”导致了“乱”,还是“乱”导致了“堵”?每个守法司机都遇到过这种场面:路上堵成长龙,旁边却有人公然逆行加塞,为了能向前多挤几米,把对面车道也彻底堵死;或者多数人正排队通行,特权车却从应急车道或公交车道疾驰而过,又从来不受制裁。久而久之,守法司机也就丧失了对法律的信心,进而加入到违法者的行列。

  王二平教授说,造成这种局面,自然有交管部门执法不力的原因,但同时也说明社会规范出现了问题。“交通违法的时候,无论行人还是司机,心理过程是相似的。一个简单的违法,如果周围没有反对的声音,违法人就会认为,‘这是社会认可了我的行为’,结果就是越来越严重的违法。当其他公众看到违法者的行为不被制裁,自然就会开始效仿,于是社会规范坍塌,风气败坏。”

  “碰到高峰时期肆意交通违法的人,首先警察应当制裁,如果没有警察,周围的司机也应当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哪怕是集体鸣笛,也能传达出周围人的态度。我相信一个正常人是很难面对这种压力的。”王二平说,假如每个人都认为别人的违法事不关己,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交通秩序的彻底混乱。

  拥堵成常态 生活将改变

  9月15日,网友“小型野猪”在天涯网发帖,号召大家为北京交通支招儿。截至昨天已有400回帖。在支招儿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对未来北京交通拥堵表达了巨大的担忧,对许多媒体一谈“拥堵”,必称“多坐公交地铁”的说法嗤之以鼻。以记者的亲身体验,高峰时期的地铁早已超出了容纳能力,近期频繁的地铁事故、故障,正说明北京多个地铁线路已经不堪重负。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对交通依赖极强又与北京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很可能会出现严重问题,最终导致北京人生活质量的下降。

  999急救中心就不得不在城区急救站配备了30辆摩托车。如果遇到严重堵车,医生要背着器材,先骑摩托车赶赴患者身边进行抢救,同时等待救护车到场。

  除了急救,消防、公安、快递等对速度有明确要求的行业都会受到堵车的直接影响。北京警方承诺的“接警后到场时间”,今后也许只能依靠民警骑着电动自行车来实现。

  东京和纽约 经验可借鉴

  有交通专家认为,两年之内,只要北京不能出台行之有效的限制车辆购买、使用的政策,那么今后的交通拥堵很可能成为北京人的噩梦,而且绝不会因交通、交管等部门的常规疏堵措施而得到缓解。

  面积828平方公里、人口1800万、机动车800万辆的纽约,面积2155平方公里、人口1300多万、机动车800万辆的东京,这些国际性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都大大高于北京,而交通环境却远远好于北京。

  公交地铁发达、换乘方便、路网设计合理、私车出行率低、科技设施先进……众多理由都可以解释东京交通相对于北京的优势,也应该成为北京今后发展的方向。

  但根据科研人员的调查,很多在发达国家城市行之有效的道路科技设施,放在北京却不能显示出优越性。例如信号灯“绿波带”,虽然北京早有安装,现在却很少能有机会享受。科研人员认为,这和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的程度直接相关。只有在行人、非机动车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绿波带”所计算的机动车行驶速度才有保障,否则车速忽快忽慢,根本赶不上精心设置的“绿波”。从这个角度看,北京交警目前正在大力整顿非机动车、行人交通秩序,对保障城市出行速度极有必要。(记者安然 通讯员祁琦)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