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480米深潜实验:中国人首次走进此极限区域(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解密480米深潜实验:中国人首次走进此极限区域(4)

2010年09月29日 09:14 来源:新华网   【字体:↑大 ↓小

  “越来越深”的深海

  1999年,在巴西出现了1853米的世界最深开发纪录。2000年,在墨西哥湾出现了1481米的纪录。但2002年,墨西哥湾的世界纪录就变成了2197米

  一方水池,平淡无奇。

  像是个大号游泳池,只不过装了相当于“水立方”主泳池6倍的水。

  这里是上海交大的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海洋工程水池”是一片仿真海洋,0.5米高的波浪,对1:100的模型而言,就相当于50米高的巨浪;池中40米最深处,相当于4000米深的深海洋底。

  建筑规划需要沙盘,飞机设计要有风洞,海洋工程需要这么一座水池。那些曾令中国人自豪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设备下水前都曾在这里预演过。

  水池中,“海洋石油981”的钻井平台模型格外引人瞩目。

  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深水油气作业经验的积累,世界海洋油气行业对深水概念的界限也在不断改变: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它已经从超过300米水深发展到现在的550米至600米以深。

  如何跟上世界深潜的节奏,乃至进入领先位置,考验着中国人。

  从313到3051

  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深海的认识正在越来越深。

  自1947年美国成功钻探人类第一口海上油井后,海洋油气勘探开发逐渐从浅海扩大到100至500米的中深海域、500至1500米的深海、超过1500米的超深海,今天先进国家的力量已经集中在3000米以下的“超级深海”。

  “目前世界海洋油气事业集中在深海甚至1500米以下的超深海域。”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研究总院海外评价中心的研究人员陶维祥对本刊记者说,随着海洋油气事业的进步,专业领域常用的“深水”一词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20 世纪70 年代深水最低界限为100米,到20世纪80年代晚期开始使用300米至今。但2003年美国矿管机构又将深水区定义为水深大于450米。

  墨西哥湾见证了人类探索深海的过程。1975年,壳牌公司在密西西比峡谷水深313米的地方发现海洋油田,墨西哥湾的深海油气开发由此发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类油气勘探一直没有超过500米。

  陶维祥说,一直到1997年以前,墨西哥湾1200米以下的勘探井还不多。但是到2000年,这一地区已有一半以上的勘探井超过1200米,两成超过1800米。人类海洋钻井的纪录从1996年的2320米也快速增加到2003年的3051米。

  伴随勘探水深纪录的刷新,海洋油气田开发的纪录也迅速变化。

  1999年,在巴西出现了1853米的世界最深开发纪录。2000年,在墨西哥湾出现了1481米的纪录,但2002年,墨西哥湾的世界纪录就变成了2197米。

  目前从开发成熟度讲,世界海上产油区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中东的波斯湾,欧洲的北海,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等海洋油气田。而非洲,南北美洲、北大西洋海岸、地中海沿岸、澳洲以及欧亚大陆架等广阔海域的海洋油气勘探和开采正方兴未艾。

  墨西哥湾、西非的安哥拉和尼日利亚已经成为深海油气开发的主要战场,那里90%的海洋油气取自深水海域。美国地质调查局和世界能源署曾预测,未来世界海洋油气储量44%来自深水,总量可能超过1000亿桶。

  深海油气勘探往往需要耐心。再以墨西哥湾为例,1995年之前的几乎20年间,深海区域的发现非常缓慢,在90年代初期的年均发现数量还出现过下滑。但1996年起就开始成倍增长。

  海洋的未来

  “懂得海洋开发的人,会把‘981’同航空母舰一样看待,这是开发海洋最重要的装备。”在上海交大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的魏跃峰说。

  不仅仅是“航母”,一支“深海舰队”正在成形,并在世博会上悄悄“亮舰”。在上海世博会石油馆展厅的一个角落沙盘上,有3艘造型特殊的船模型:其中一艘是“海洋石油981”,另外两艘是“海洋石油720”深水地球物理勘探船、“海洋石油201”深水铺管起重船,它们分别承担深海油气勘探、开采、运输环节。普通观众或许只是走眼而过,但将来汽车里烧的燃料或许正来源于此。

  “交大水池主要模拟的就是被列为世界三大恶劣海域的中国南海。”魏跃峰的同事许鑫表示,这样实验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

  除了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深水试验池,目前中国海有两个大型海洋工程建造场地:青岛海洋工程场地以及正在建设的珠海深水工程场地。中国最早开发成功的荔湾气田的生产设施大多来自后者。

  全球近十年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中,海洋油气田已占60%以上,特别是水深500米至1500米的深海油气勘探,已成为多数海洋油气经营者重要战略资产的组成部分,深水是未来世界能源的主要接替区。

  而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则认为,2020年,原油进口就可能占消费量70%至80%,中国急需寻找一个能源接替区。

  另一方面,中国造船市场目前严重产能过剩,借助海洋工程转型,成为一个历史契机。而且“十二五”的关键词就是“转型”,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把海洋工程设施列入“十二五”专项规划的新兴产业中,重点发展海洋油气钻采装备。

  9月1日至3日举行的第8届中国国际海洋石油天然气展览会,同期举办了2010中国海洋油气钻采与工程装备高峰论坛,论坛主题即为“加快造船行业转型升级,推动海工装备创新发展”。

  根据德国劳氏(GL)的信息,当前中国有15家船厂投资了大约400亿元人民币用于开拓海工业务。

  从2100到5700

  “深水油气勘探活动具有高成本、高技术、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点,正是由于深水油气勘探储量规模大、产能高形成的高回报特点才促使人们不断地向深水发起挑战。”陶维祥分析说,开发资金明显增长已经成为深水区油气勘探领域的重要特征。

  “例如2001 年已经投入开发的西非吉拉索尔油田的开发投资就高达28亿美元。”陶维祥说,由于恶劣复杂的环境和地质储藏特性,深水油气资源开发向来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以及高回报的“四高”特点。

  今年发生在人类深海油气开发的发端之地---墨西哥湾的漏油事件就印证了高风险的特点。而随着深海海域竞争日益激烈,其准入门槛也会越来越高。

  深海工程仍是人类尚未完全掌握的一个尖端技术,其复杂程度甚至高于航天工程。比如,人类已经建立了航天空间站,但水下空间站的建立尚待时日。

  墨西哥湾一场138天的灾难和一份46页的报告提醒人们,深海仍存在着人类技术的许多盲区。

  业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在这个技术梯队中,欧美企业处于第一军团,是海工设计和关键设备供应商;日韩和新加坡在第二军团,扮演总建造商的角色;中国尚在第三军团,以赚取加工费用为主。

  这一情况在“海洋石油981”的舾装阶段尤为明显。所谓舾装,是指船体主要结构造完之后安装锚、桅杆、电路等设备和装置的工作。

  中海油拥有“海洋石油981”的知识产权,但只有船体、外壳是中国制造,井架、立管、采油树等设备是向国外采购的。舾装前是中国的,舾装后是国外的。

  而从全球情况来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深水油气实践经验的积累,水下油气生产系统新技术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涌现:2003年水下生产新技术有2100多套,到2007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5700多套。中国人对于深海的努力也许还要增加。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葛江涛、刘耿、林歆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