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奔月收获多:技术取得突破队伍茁壮成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嫦娥一号奔月收获多:技术取得突破队伍茁壮成长

2010年09月30日 10:11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嫦娥一号”贡献的全月DEM地形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月面图像;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受控精准撞月,我国探月一期工程画上圆满句号。回眸“嫦娥一号”奔月,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有一些惊喜超出预期

  探测月球的目的,一是探索宇宙奥秘,二是开发空间资源。我国绕月探测一期工程的成功实施,不但完成了预定的科学目标,还为加快空间技术、空间科学领域的发展和维护我国和平利用太空资源的合法权益奠定了基础。

  ●获取了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利用“嫦娥一号”探测数据制作的“全月球影像图”,在几何配准精度、数据的完整性与一致性、图像色调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国际上已有的各类全月球影像图,是当前国际上数据覆盖最全、质量最好的,为进一步探月提供了科学依据。

  ●分析了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可以为未来开发和利用月球资源提供依据。

  ●探测了月壤特性。“嫦娥一号”在国际上首次采用被动微波遥感技术测量全月球微波辐射信息,进而探测月壤特性及月壤厚度,评估氦-3等资源。

  ●探测了地月空间环境。“嫦娥一号”利用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低能离子探测器研究太阳风和月球的相互作用,帮助我们深入认识相关空间物理现象及影响。

  此外,“嫦娥一号”还有一份额外的惊喜奉献给我们。

  由于“嫦娥一号”是在“零窗口”发射的,节省了很多燃料,所以超期服役4个多月,对二期试验的关键技术尽可能地做了验证,并受控撞月,为“落月”积累了经验。

  还需提及的是,由于“嫦娥一号”的完美表现,使其备份星加以改进后变成了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即“嫦娥二号”,大大提高了探月工程的进度。

  有一批技术取得突破

  “嫦娥工程”一期是真正的“中华牌”,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卫星轨道设计。实践表明,“嫦娥一号”卫星调相轨道、地月转移轨道和环月轨道的设计都是非常精确的。

  ●三体定向姿态控制。通过新研制的紫外月球敏感器、双轴天线驱动控制技术和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等,实现了卫星的太阳帆板保持对日定向、卫星有效载荷工作面保持对月定向、数据传输定向天线保持对地定向姿态控制。

  ●适应空间环境特殊性。卫星在飞行过程中经历了多种复杂的外热流环境,对星上的热控技术提出很高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设定了不同的工作模式,保证了温度控制的可靠性和高效率。

  ●应对月食影响。月食期间,太阳翼没有阳光照射,无法为卫星供电。我们采取了多种技术手段,使卫星经受了考验。

  ●远距离测控与通信。通过采用S频段统一测控系统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系统的综合测量技术、新研制的测控天线等手段,解决了“测控距离远、测量精度高、覆盖范围广”的难题。

  ●有效载荷探测精准。“嫦娥一号”配置了8种科学探测仪器,探测的都是月球相关参数,科研人员进行了攻关,获得了准确的探测数据。

  有一支队伍茁壮成长

  在“嫦娥一号”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我国航天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年轻有为的空间技术人才、空间科学人才和重大工程管理人才,这是无价之宝。

  “嫦娥一号”五大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老一辈科学家,但各分系统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却是清一色的年轻人,许多重要岗位都是由年仅30-40岁的业务骨干领衔担任。这种被称为“父子配、祖孙配”的人才梯次配置,意味着未来中国航天领军人物阵容将焕然一新。

  在“嫦娥一号”探月工程实施过程中,老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精心指导工程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一大批中青年业务骨干成为工程研制的中坚力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研制团队的40岁以下青年逾七成,平均年龄不足30岁;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试验队近200人,40岁以下者占60%以上。这表明“70后”一代新人正成长为航天科研的生力军,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人才辈出、后继有人。

  我们的工程人员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自主研制生产了卫星、火箭、测控、发射、地面数据处理等软硬件设备设施。经过“实战”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既是中国航天未来发展的希望。

  有一种精神千金难求

  以月球探测为起步的深空探测工程,集成了大量高精尖技术成果,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嫦娥一号”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争气星”,雄辩地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而为了圆这个梦,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通力协作,从原材料供应到设备制造,每一个环节的背后都有强大的国力支撑,都有全国民众的支持。探月工程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同时,在“嫦娥一号”卫星研制的岁月里,科技人员始终坚持使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信念,埋头苦干,无私奉献,以国家需要为第一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打造了永远闪光的“嫦娥精神”,对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千金难买,万金不换!

  “嫦娥奔月”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使我们可以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又一座里程碑,从而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努力奋斗!

  ●探索太空是人类共同的目标和追求,更是人类的光荣,但有实力的国家才能分享,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航天大国,理应为人类的月球探测和空间探测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个民族善于领跑才有希望。航天高新技术盛宴中,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当自主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才有机会赢得主动,才可能创造出新的奇迹。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