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救援队完成赴巴基斯坦灾区救援任务侧记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国际救援队完成赴巴基斯坦灾区救援任务侧记

2010年10月03日 21: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巴基斯坦特达10月3日电 (姚洪华)当地时间10月3日,赴巴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救援任务,带着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人民、中国医生的难舍之情,告别巴南部灾区特达——这个他们曾奋战过几十天的地方。

  10时30分,第二批救援队医疗主管、武警总医院医疗科长张开带领几名队员对驻地营区进行最后的检查:空矿泉水瓶、碎纸片、废旧塑料袋……被他们轻轻捡起,全部打包带走。从他们专注认真的神情中,可以让人强烈感受到:这是一支训练有素、具有非凡战斗力的国际救援队伍。

  汽车启动的那一刹那,武警总医院药剂科药师张红果情不自禁地涌出了热泪。此时,怀有同样心情的,还有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另外64名队员。

  皮肤病、腹泻、呼吸道感染、传染病……灾后当地各种疾病的频发,让武警总医院的医生们寝食难安。

  “多救一个患者,就可以为祖国多争份荣誉,多一些辛劳,就能中巴友谊多作一些贡献。”怀着这种信念,队员们冒着连日来的高温酷暑,挥汗如雨,全力以赴救治伤员。

  有的中暑了,有的发烧了,有的腹泻了,还有的挂着盐水坚持工作……他们辛劳的身影让深受水灾之苦的巴基斯坦民众,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的关爱与温暖。

  “以前我相信神,希望神能搭救我的孩子。但现在,是中国医生救了我孩子,我相信中国医生。愿真主保佑你们平安。”患儿胡赛因的母亲古丽仙,给儿子起了个中国名字叫“北京好”。她说,等孩子长大了一定告诉他,是中国医生救了他的命。

  很快到了欢送的时刻。巴海军陆战队的官兵来了,当地警察来了,志愿者来了,很多患者也自发地赶来了……他们和救援队队员一起泪流满面,依依不舍。其实,救援队的不舍,不仅是山高海深的中巴友谊,更多的是对巴基斯坦兄弟的惦念与牵挂。

  “妈妈,你们为什么要走,是不是不喜欢我们了?”14岁的小女孩艾迪在武警总医院医生陈晖怀里泣不成声,陈晖也忍不住哽咽起来。

  “爸爸”、“妈妈”、“兄弟”……这是中国救援队队员们在巴基斯坦得到的新称呼,也是最常听见的一个称呼。

  21岁的艾森和妹妹米迪都在这里当志愿者。经过20多天的朝夕相处,这对巴基斯坦的兄妹情不自禁把武警总医院检验科医生胡宏焱喊作“爸爸”。

  “送给你,这是卡拉奇最好的阿吉拉(披肩)。”海军陆战队的老兵迪玛姆,送给救援队队员王藩一个大披肩。这是他专门花了3个多小时时间,从100多公里外的卡拉奇买回的。他说,中国医生为我们做了那么多的事情,送个小礼物表达一下心意。

  “中巴友谊长存。”得知中国医生要走,19岁的志愿者萨达姆连夜绣制了一副镶有中巴国旗的精美刺绣,送给和自己并肩作战了20天的武警总医院普外科博士高宏凯。

  “当地灾民口口相传,前来治病的灾民不断增多,仅9月19日一天,我们就接诊病人1028人次。”第二批赴巴国际救援队首席官、武警总医院副院长梁立武说,从8月26日出征以来,救援队共接诊患者25664多人次,圆满完成了祖国和人民交给的救援任务,为巩固中巴友谊做出了新贡献。

  这是中巴友谊的历史印记,这是极不平凡的永恒画面,中国医生用大爱谱写的中巴友谊之歌,会让巴基斯坦人民永远铭记。

参与互动(0)
【编辑:段红彪】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