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堵不堵 北京市民质疑交通出行预警不靠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说堵不堵 北京市民质疑交通出行预警不靠谱

2010年10月12日 02:31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天,新一轮尾号限行的第一天,在永安里路口,呼家楼大队交警拦下了一辆违反限行规定的车辆,并对司机进行说服教育。首席摄影记者 吴宁/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交通出行预警怎么和天气预报一样不准啊?”从中秋节前的9月19日直至昨天,交管部门20天内连续发布了6次交通出行预警,密度之大,近年来少有。市民一方面可以据此避开高峰出行,另一方面却发现预警的拥堵似乎并未出现。对此,交管部门表示,这正是预警达到了分流的目的所致。据了解,本市交通出行预报、预警将成常态,以便更好地为市民出行服务。

  市民:该堵不堵不适应

  昨天7时30分,在国贸上班的李先生就已到达单位,虽然比平时早到了近一个小时,但他觉得比高峰时间被堵在路上划算得多。“昨天看交管部门预警,今天早高峰会提前到7时以前,我就特意早出门半个小时。”而在德胜门上班的张小姐还是延续了7时出门的习惯,在路上多花费了20分钟才到单位。张小姐很后悔没留意预警信息。

  但也有市民提出,从中秋节前后至今,针对9月19日、25日以及两节前等特殊节点,交管部门发布了6次预警信息,都说路上会很拥堵,不少人放弃开车改乘其他交通工具,但却发现路上很畅通,“交通出行预警怎么和天气预报一样不准?”家住白石桥的何女士在东四环上班,中秋节前一天下午开车回家,竟一路顺风,让她觉得不可思议,“以后出门还听不听预警的了?”何女士质疑说。

  交管:预警达到分流目的

  “交通预警不同于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的是自然规律,而交通预警是为了避免拥堵。”针对市民的疑问,市交管局新闻办公室主任张景春表示,交通出行预警的目的在于分流,市民感到出行不堵了,并非预警不准,而正说明预警发挥了作用,减少了拥堵状况。中秋节前的最后一天,交管部门判断很多单位会提前放假,晚高峰预计提前到下午3时。从当天的实际情况看,车流量从中午12时后就开始增加,说明很多市民得到预警后,主动提前出行,错开集中出行时段。

  昨天是节后第一个周一早高峰,交管部门从10月6日就开始预判,从8日开始连续宣传提示预警信息。李先生和张小姐不同的出行情况,正是交通出行预警作用的体现,从昨天早高峰的总体情况看,和交管部门预判一致,车流量从清晨6时30分开始增多,9时许缓行路段大幅下降。

  张景春说,交通状况对于市民的工作、生活和心情愉悦有很大影响,本市今年新增机动车数量已超过46万辆,通过发布出行预警,“让市民对交通状况心知肚明,自我调剂出行时间”。

  释疑:经验+科技=科学预判

  还有市民表示,交通出行预警因何做出,以什么因素作为依据?

  据张景春主任介绍,预警信息由交管部门根据天气、高速等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结合未来发生的状况主动发布。预警依据来源于三方面,一是往日道路交通情况,二是利用交管局指挥中心的高科技系统做出的科学的分析数据,三是常规情况,例如雨雪雾等恶劣天气、节日、大型活动时。在达不到预警信息的级别时,发布预报信息。

  国外:发布预警很普遍

  据介绍,交管部门对交通出行进行预报已有多年,以实现每天、每周、每月都有交通出行预报。市交管局网站“下周出行提示”栏目自2008年推出后,至今已播出超过百期,平均每期观看人数近20万,成为广播、电视、报刊、户外信息显示屏等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交管信息发布渠道。

  张景春主任表示,发布预警信息在国外也很普遍,“很多人通过手机报转载报刊的信息,知悉交通出行状况。”今后,交通预报、预警将继续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及时通报给交通参与者。交管部门近期将发布香山红叶节交通出行预警。

  晨报首席记者 王彬

  相关新闻

  昨日早高峰提前半小时

  晨报讯(首席记者 王彬)昨天是十一长假结束后的第一个周一早高峰,加之新一轮工作日高峰尾号限行进行轮换,限行尾号是4和9,限行车辆相对较少,早高峰提前到6时30分,交通流量较平日有明显上升。

  上午8时,记者在市交管局指挥中心看到,城区道路时速在20公里以下的拥堵路段有80余条,部分进京道路的交通压力在早晨6时30分左右就已显现。交管部门及时启动早高峰等级上勤方案,从6时30分起最大限度地将警力投入到路面,加强对进京各条高速路、快速路、联络线及城区主要干道的交通疏导维护,确保早高峰期间全市交通整体状况的平稳、正常。据交管部门介绍,昨天的早高峰持续时间较长,主要集中在各条环路以及京承、京藏、京开、京港澳高速、京通快速等高速路的进京方向,呈现明显的潮汐式交通特点。

参与互动(0)
【编辑:吴翔】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