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武警官兵驻守拉萨北大门 重大任务无一出错——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那曲武警官兵驻守拉萨北大门 重大任务无一出错

2010年10月24日 10:22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为了羌塘的安宁

  那曲,藏语叫羌塘,意为藏北高地,唐代吐蕃地图上就标有这个地名。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地球上阳光最多、氧气最少的地方之一。

  天苍地阔,一碧千里。五彩斑斓的牧民帐篷,珍珠一样散落在牧场上。牦牛和羊群在安静地吃草,玛尼堆、经幡、古塔随处可见……走进羌塘,人们惊叹它的雄浑壮阔,更赞美它的宁静安详。

  羌塘之美源于天地造化,羌塘的安宁却有赖忠诚卫士的无悔守护——

  自1983年组建以来,武警西藏总队那曲支队常年驻守于此。面对这片被公认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莽原,一茬又一茬官兵凭忠诚挑战生理极限,用意志丈量海拔高度,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

  使命高于一切

  ——他们舍生忘死巡逻执勤,430多次执行重大任务无一差错,18名官兵长眠在雪域高原

  那曲地处藏北地区咽喉,是拉萨的北大门,自然环境严酷。“在这里执行任务,意想不到的生死考验一个接一个!”支队政委张曙光说,“而且往往突如其来,防不胜防!”

  2008年初,支队奉命在唐古拉山口设卡执勤。

  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两辆可疑中巴疾驰而来。当战士姜启恩、刘斌、才旺南加等示意停车检查时,车门猛然打开,一下子涌出十几个人,一边叫骂一边推撞执勤战士,有人拿出砍刀、铁棍,企图冲卡。

  训练有素的执勤官兵迅速分成3组。一组死守设卡点,一组设置第二道防线,一组机动待命。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风雪中,官兵们与不法分子对峙了整整4个小时,最终成功处置了这一突发情况。

  对于执勤官兵来说,这只是个小场面。

  索县曾有一个犯罪团伙头目叫索多,纠集多名亡命之徒,私藏枪支弹药,作恶多端。藏族群众恨透了他,称他为“草原上的野狼”。公安机关曾3次抓捕,他都狡猾脱逃。

  一次有群众举报,说这伙人藏匿在离县城很远的一个乡里。接到抓捕任务,班长秦德祥立刻带领12名战士出发了。

  大山阻隔,道路崎岖。官兵们骑马在高原上走了3天3夜,翻越了3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大山。

  一路上,秦德祥和战友们吃干粮、喝雪水,好几个人的脚被严重冻伤。下山时一匹马受惊,秦德祥被重重地摔下马背。他从雪坑里爬出来,忍痛咬牙翻身上马,继续带队向前跋涉。

  如神兵天降,官兵们凌晨时分冲进了犯罪分子藏身的帐篷。张皇失措的索多伸手到枕头底下摸枪。秦德祥一个箭步冲到跟前,一招“金丝缠腕”,牢牢锁住他的双手,迅速将其制服。官兵们当场缴获手枪2支、子弹200多发。

  索多这条“野狼”沮丧地耷拉下了脑袋。他说:“雪这么大,天这么冷,没想到你们来得这么快。”官兵们乘胜追击,又抓获了其余“漏网之鱼”。

  近年来,这个支队出色地完成了武装巡逻、青藏公路设卡、重要民生目标警戒和赛马节安保等重大任务430多次,配合公安机关抓获不法分子59人。

  在支队的黑板报上,有这样一段话:“守护羌塘的安宁,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使命。使命高于一切!环境再险,也要义无反顾;歹徒再凶,也不能后退半步!”

  为了兑现这一铮铮誓言,官兵们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郑静艾,安多县中队的一名新战士。在一次设卡堵截逃犯的战斗中,他不幸被流弹击中头部,壮烈牺牲。那是今年7月25日,距离他的19岁生日还有86天。

  郑静艾是去年底从湖北松滋入伍的。上高原时间太短,他还没有适应,活动量稍大就气喘吁吁,头疼欲裂。

  那天16时,中队接公安局通报,两名在押犯越狱脱逃,要求中队派出兵力配合民警设卡堵截。

  当时,郑静艾站哨刚刚回来,正在吸氧。听说队里人手不够,他拔下氧气管,找到中队长嘎桑热嘎:“队长,我去吧!”

  在班长蒙俊杰的带领下,郑静艾和战士魏文军出发了。仅仅15分钟后,这个格桑花一样绚烂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8岁……

  27年来,支队有18名官兵在岗位上献身,长眠在他们日夜守护的这片雪域高原。他们的铁骨忠魂,是这片草原永远的守护神。

  职责重于泰山

  ——60余次抢险救灾无一缺席。为了给汉藏群众造福,他们义无反顾

  “羌塘的天,小囡的脸”。藏北高原的“脸”说变就变,狂风暴雪、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给汉藏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2004年藏历新年前夕,藏北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距离那曲300多公里的聂荣县藏琼玛乡受灾最重,藏族群众一夜之间身处“孤岛”,几乎与世隔绝。

  决不能让群众挨饿受冻!支队运输中队中队长李兴华带领11名官兵,满载着6车吃、穿、烧、用的物资, 一头扎进了漫天风雪,向着灾区进发。

  谁也没有想到, 300多公里的路,他们走了整整27天!

  天寒地冻,白雪茫茫!李兴华和战友们小心翼翼地探好路后,再用铁镐铁锹凿冰除雪,艰难开通一段道路,车才能前进一段。狂风袭来,雪花铺天盖地,身后的路转眼就不见了。最慢的时候,车队一天只能开进200米!

  路上耗时越长,给养消耗就越多。很快,官兵们面临断粮。除夕夜,车队宿营于海拔6400多米的山顶,李兴华把队伍集合起来。望着一张张疲惫不堪的脸,听着此起彼伏的喘气声,他哭着说:“今天过年,我们会餐。内容有两项,一是每人一碗猪肉罐头煮稀饭,二是饭后回帐篷集体输液!”

  越往前越难走。官兵们的口粮,由每人每天两块压缩饼干减为一块,再减到半块。6辆东风卡车上有的是粮食。饿得实在受不了,大家盯着车厢里那些救灾物资咽口水……但是直到最后,也没有一个人去动过救灾物资。他们刨出路边冻死的牛羊吃,硬是苦撑了6天。

  当车队终于开进藏琼玛乡时,受灾群众站在漫天风雪中迎接子弟兵。尽管都冻得说不出话来,但是他们感激的眼神,似乎在替他们的喉咙一声声高喊:“金珠玛米万岁!”

  不是所有官兵都在第一时间喝到了老乡们捧上来的酥油茶,因为有8名战士已经饿晕在了车上……

  嘉黎县距离藏琼玛乡不算远。暴雪过后,这个县冬季饮水困难的问题更加突出。2005年,县里要修建水渠。县中队主动请缨参战。大型机械上不来,一班长曾正就带领全班战士,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寒冻土区展开人力作业。

  冻土层深达1米多,一镐下去,有时候地上只留下指甲大小一个白印子。长时间握锹抡镐,官兵们的手臂肿得像萝卜,吃饭时有人连筷子都拿不住。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尽管已经相当疲劳,官兵还是舍近求远,每人背着土石,到2公里以外的空地倒掉。一个多月的工期,他们往返路程累计达6000公里。

  强烈的高原紫外线、恶劣的气候和超负荷的劳动,让官兵们普遍头痛、流鼻血、呼吸困难。曾正一头栽倒在工地上,晕了过去。刚被救醒他就说:“没事,继续挖!”

  靠着肩扛、背驮、手推,他们硬是开凿出一条长5公里、宽1米、深1.5米的水渠,老百姓冬季吃水的难题得以彻底解决。

  几年来,这个支队参加抢险救灾60余次,抢救受灾群众3500余人,抢运各种物资2000余吨,为当地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并先后参与青藏铁路建设、色尼河整治、商贸城建设、农牧区太阳能普及等重大经济建设项目16个,在43个贫困乡镇建立了扶贫帮扶点,救助失学儿童116名。

  奉献不计回报

  ——家属探亲跋涉了近一个月还是没能走到丈夫身边。为了事业,高原卫士甘愿透支生命

  在那曲,“奉献”两个字毫不抽象,一位家属来队探亲的故事,就能把高原卫士奉献了什么说得一清二楚。

  那年一月,尼玛县中队指导员魏再刚的妻子钟华带着两岁的女儿,第一次来部队探亲。可她怎么也没想到,她在风雪中带着孩子走了一个月,最终还是没能见到丈夫。

  从拉萨到那曲足足坐了7个多小时的客车。离部队越来越近,娘俩的高原反应也越来越重。在支队招待所,钟华头疼欲裂,吃不下东西;小女儿把喂进去的稀饭又全吐了出来。

  尼玛县距那曲还有近800公里。当时没有公路,更不通客车。天下大雪,路上经常有滚石、塌方。支队安排母女俩乘坐送物资的卡车一起前往。

  车行至距那曲200公里处抛锚,故障很久也没有排除。老天爷又突然变脸,转眼下起鹅毛大雪。娘俩在雪地中冻了近5个小时,才搭上一辆返回那曲的货车。

  千里迢迢来一趟,哪能就这样放弃!3天后,娘俩再次踏上探亲路。她们冒雪走了两天,再有200多公里就能与亲人相见了,可偏偏又遇到了雪崩,不得不再次返回那曲……

  几次折腾,眼看一个月的假期所剩无几,钟华只好抱着女儿,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那曲,踏上了返乡的路。

  “再刚,我们先回了,孩子的小手都冻伤了……”听着妻子电话中的话语,魏再刚哭出了声。

  和家属团聚难,这在那曲支队早已不算新鲜事儿。更大的考验,来自高海拔对健康的损害和对生命的威胁。支队80%以上的官兵都不同程度患有心肌缺血、脱发、痛风、血管痉挛等疾病。

  因为高寒缺氧,排长蒲继祥体内的红细胞是正常人的3倍,今年又查出了高原性心脏病;战士闫海涛突发急病,吐血不止,被紧急送到400多公里外的地区医院才止住血。

  申扎县中队战士乔亮,在一次体能训练时突发急性肺水肿,虽经医院全力抢救,还是没能留住他年轻的生命。下葬时,他的嘴仍然张着,仿佛要吸尽空气中的所有氧气,来滋润自己干渴的肺。大家忍不住又一次抱头痛哭。

  副支队长梁勇家境富裕,他父亲经营房地产开发。1991年入伍时,他曾答应父亲,服役期满后就回去帮家里打理生意。可他在那曲一干就是19年。期间,他曾因训练导致左臂习惯性脱臼,因水质不好患上肠炎,大便时血流不止,心脏好像也出现了问题。但他始终没有离开部队。

  “高原能给你啥?氧气都吃不饱,还落下一身病,为什么不早点回家过好日子?”不止一个亲戚这样问。

  “回家帮父亲,是做儿子的本分,”梁勇平静地说,“可是,部队把我放在高原,我就要坚守在岗位,守护一方安宁。那么多战友都守卫在这里,我怎么能当‘逃兵’?”

  谁也不知道,高寒缺氧,究竟还会给这些内地来的年轻人带来多少健康隐患。但是,官兵们默默地践行着自己的誓言: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都要深深扎根在藏北,决不动摇!

  “也许我们奉献了青春,亏欠了家庭,透支了健康甚至生命,”支队长金柱说,“但是,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守护了羌塘的安宁!”

  壮哉,那曲卫士!

  伟哉,戍边英雄!(记者 费士廷 特约记者 舒春平 李凌志 文启润)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