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大部降温明显 极端天气发生可能性增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北方大部降温明显 极端天气发生可能性增大

2010年10月26日 14:39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千年极寒”说从科学上讲是站不住脚的,不过,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在增大

  “天气真冷,听说今年冬天特别冷,比去年还冷。”由于最近冷空气“扎堆”造访,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温明显,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已经有雪花飘落。而据英国气象局称,苏格兰地区出现了30年来最寒冷的九月,测得最低气温零下4.4摄氏度。

  这种并不常见的“瞬间入冬”现象,让天气成了热门话题。“千年极寒”论随之登场。

  极寒消息“内热外冷”

  9月16日,俄罗斯列格努姆通讯社刊出《气象学家称欧洲将迎来千年一遇的严冬》的消息,称:“波兰气象学家日前表示,欧洲将迎来一千年以来最冷的冬天。根据波兰气象学家掌握的数据,温暖的墨西哥湾流正在变弱,将停止为欧洲提供抵御北极严寒的屏障。”

  该消息10月7日被《扬子晚报》引用后,引起轩然大波。《扬子晚报》的消息称,“拉尼娜”扰乱暖流活动,欧洲或现千年一遇寒冬。并引述波兰科学家的说法,“一旦墨西哥湾暖流完全停止活动,欧洲将进入新的冰河世纪。”报道还进一步延伸,提示中国也需警惕低温天气。

  随后,该消息被广泛转载,频繁见诸国内报端。

  不过,有点奇怪的是,波兰科学家“千年极寒”说更多的是出现在波兰、俄罗斯、东欧等国的媒体上。当记者在诸多搜索引擎中键入相关英文词条时,并未发现有西欧和美国的主流媒体对这位波兰科学家的言论做跟踪报道。

  俄罗斯也有官员和专家表示,并不同意这位名叫米哈伊尔·科瓦尔沃斯基的波兰科学家的言论,俄国气象局专家否认了俄国将经历“千年最冷”的冬天,并指出墨西哥湾暖流仍然强劲,俄罗斯将迎来一个正常的冬天,且有可能比去年稍暖。

  “千年严寒”没有依据

  今年冬天,欧洲真的会遭遇千年一遇的严寒吗?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波兰学者关于“千年极寒”的观点从科学上来讲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从预报手段上来看,对“千年极寒”这种极端气候进行预测已经超出了目前人类的科学发展水平。国际上对极端气候的预测才刚刚起步,在没有可信赖的预报手段下做出预测显然是不科学的。

  其次,气候预测不仅复杂,而且难度很大,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任福民介绍说,气候预测不同于天气预报,二者在技术手段上有很大差别。天气预报就像看图说话一样,通过观察云的变化比较容易测得,7天以内的天气预报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信赖的。但气候预报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大气现在的状态很难预测一个月以后的天气情况。不仅需要了解大气以外的信息,如海洋活动信息、两极的冰雪变化、高原的冰雪变化、地表状况的变化,甚至还需要了解地球以外的变化,如太阳活动等,作为气候预测的考虑因素。而所有这些因素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就算从大量的历史数据中分析得出了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未来能不能持续也很难保障。

  “气候预报难就难在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其准确率离公众的要求还很有距离。”任福民叹道。

  据了解,著名的英国哈德利气候中心就曾因为错误预测了2009年至2010年的冬天,最终迫于公众压力从今年2月起停止发布季节性气候预测结果。哈德利中心是全球顶尖的气候研究和预测机构之一,其口号是“保持第一,从不第二”,气候预测之难可见一斑。

  “波兰科学家仅凭‘拉尼娜’现象单一因素得出‘千年极寒’的预报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是没有可信度的。”任福民说。

  多位专家还向本报记者介绍,“拉尼娜”并不直接影响墨西哥湾暖流。“把‘拉尼娜’和墨西哥湾暖流扯到一起有‘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解释说,目前国内外研究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来证明“拉尼娜”与墨西哥湾暖流有直接关系。

  任福民举例说,自1986年以来,欧洲地区发生过4次“拉尼娜”事件,其中只有两次出现了冷冬。

  极端天气或将造访

  如此一个在气象界人士眼里根本站不住脚的“千年极寒”说,是如何流传开的呢?近日,《新快报》记者辗转联系上了这位神秘的“波兰科学家”——波兰气象与水务管理研究所的气候学家科瓦尔沃斯基。

  面对记者的询问,科瓦尔沃斯基一头雾水,大声喊冤。9月初,他曾接受波兰一个广播电台的访问。不过,他否认说过“欧洲将会遭遇千年一遇之冬的字眼,是媒体断章取义,才有了上述说法”。

  在该广播电台的网站上,确实刊登了访问科瓦尔沃斯基的新闻,其内文对“千年极寒”说只字未提,但新闻标题上却赫然出现了“千年寒冬”的字眼,并被波兰多家网站转载。

  尽管是以讹传讹,但仍行之万里,民众对于今年冬天是不是会很冷的关注程度倒是可见一斑。

  任福民表示,总体上气候变暖是个大的背景,是“主旋律”。“拉尼娜”现象的出现可能会在总体上产生降温作用,但从全国来看,降温只是主旋律上的小波动。

  宋连春解释说,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因子,除了“拉尼娜”现象外,欧亚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对我国冬季气候也有重要影响。其中,西伯利亚高压及东亚冬季风活动与我国冬季气温密切相关。

  就目前几股“势力”的活跃程度综合分析,今年冬季我国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也可能出现阶段性的强降温过程。

  “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增大。”宋连春说。

  冷冬对经济影响不小

  尽管 “千年极寒”的冬天是不太可能光临欧亚大陆了,但中国股市却因为这一消息而着实“火”了一把。10月13日,与煤炭、燃气、取暖等有关的诸多股票价格飙升。证券业专家表示,这也体现出可能出现的寒冷冬季会对经济产生不小的影响。

  冷冬对于经济的影响并不鲜见。2010年2月,德国工商协会发言人特莱尔就表示,严冬给德国带来约2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金柏松提醒道,面对可能到来的冷冬,应该有风险防范意识并建立风险管理机制。他举例指出,2008年的冰灾几乎让中国的经济增长减少了一个百分点。他建议,储备充足的能源、原材料及初级产品,确保电力、暖气、粮食供应,在交通设施和紧急救助等方面都应该做好充足准备。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介绍,冷冬对于交通、农业和能源方面的影响非常大。比如粮食、蔬菜及其他各种食品都可能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价格会大幅上涨。“除了煤炭的库存在量上要做足以外,还要注意地域的分散性储存。”鲁政委补充道,如果粮食储备充足但过于集中,那么受恶劣天气影响而造成交通阻断的地区还是会面临缺粮问题。

  “不过冷害天气只是有可能,不要过于恐慌。”金柏松提醒道。

  链接:“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会出现,它是西班牙文“圣女”的音译,指的是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冷。

  “厄尔尼诺”(圣婴)现象则与之截然相反,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暖。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一般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包括,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而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地区出现偏多降水,非洲西岸及东南岸和东北亚地区异常寒冷。

  在中国,一般来说,“拉尼娜”现象在秋冬季会使华南的东北季候风较强,冬季气温比正常情况低。(记者帅蓉 实习记者秦逸)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