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纵论“十二五”中国科技发展蓝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万钢纵论“十二五”中国科技发展蓝图

2010年11月01日 17: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福州11月1日电 题:万钢纵论“十二五”中国科技发展蓝图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詹托荣

  “在‘十二五’时期,(中国)科技发展将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自主创新,攻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围绕民生关注点,找准改革突破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和社会的内生增长,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1日在此间开幕的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做大会特邀报告,总结“十一五”科技发展成就,纵论“十二五”科技发展蓝图。他说,新中国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科技事业已具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希望通过“十一五”快速发展,到“十二五”结束时中国开始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万钢称,在继续坚持创新导向、需求牵引、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和跨越式发展5项原则基础上,“十二五”中国科技发展主要包括8方面内容:

  ——加快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继续把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配置资源,突出系统创新,并在清洁能源、深海探测、深地勘探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充实。

  ——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品开发、重要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

  ——前瞻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发展。基础研究要优化和完善基础科研布局,促进基础学科均衡发展,实施蛋白质、量子调控、纳米、发育与生殖、干细胞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计划;前沿技术研究要在蛋白组学技术、纳米技术、全光通信网等战略方向,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与服务、现代物流、创意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深化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龙头。

  ——大力提升科技改善民生的能力,切实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人口健康、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等研究;实施全民医药健康科技行动,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加强对于极端气候、重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提高全民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自觉性。

  ——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为杰出科学家建立科学家工作室,加大对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工程师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科技人才团队;重视管理人才及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激励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

  ——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全面实施科学素质工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针对未成年人、农民、城乡劳动人口和领导干部以及公务员的需求,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提高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科技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交流;主动实施平等互惠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加大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力度;支持中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组织工作,发挥中国在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界走出去建立研发中心。

  言及备受瞩目的创新环境建设,万钢明确提出,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体系,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活跃学术气氛,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科研环境;要倡导求真务实、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共同营造一个宽容失败、摒弃浮躁、潜心研究的创新文化氛围。

  同时,“在诚信建设方面绝不让步,对任何学术腐败及行为,在项目立项、项目实施和验收过程当中,对于学术造假采取“零容忍”态度,包括对于以前的成果,如果在使用过程和今后发展过程当中,发现有造假行为,同样“零容忍”并从严惩处治理”。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们要接受来自于科技界和新闻界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万钢说。(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吴翔】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