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系对抗成为中国军队联训常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全体系对抗成为中国军队联训常态

2010年11月02日 09:10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这个秋天,北空航空兵某团的飞行员们驾机千里机动,飞赴东北参加“使命行动-2010”跨区机动演习,半个月时间已连续飞行近70个架次。记者从总参有关部门获悉,此次演习,空军配合陆军作战贯穿始终,在一体化指挥平台牵引下,频繁执行投送陆军兵力、开辟空中走廊、提供空中掩护等任务。

  与此同时,从戈壁大漠到高寒山地,从东北密林到岭南丘陵,从万米高空到远海大洋,我军联合训练呈现出军种齐全、兵种密集、信息主导、联合作战的特点。“5年前这样大规模的跨区机动演习很罕见,即便是有也要反复预演。这次演习我们飞到陌生机场、陌生空域,一次预演都没有,完全按照信息平台的指令,飞过来就参战。”飞行员刘伟的感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军“十一五”期间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提高。

  云天战机呼啸,掀开我军军事训练转变壮阔大幕一角。据悉,这5年间,我军体系作战能力建设不断由理论探索向实践运用转化:三军部队共建共享新一代信息化作战指挥平台,将侦察预警、指挥控制、火力打击和综合保障等系统铰接在一起,加速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陆军部队建成首个复杂电磁环境应用系统,训练方法由单一兵力对抗向电磁对抗和体系对抗延伸;海军部队加强兵种融合,在常态化的岸、舰、机、潜体系对抗中提升体系作战能力;空军部队建成新一代“空中蓝军”和多兵机种保障基地,可保障多机种战机和多兵种地面部队协同训练;第二炮兵部队深化基地化集成训练探索,投入演练的导弹型号体系更加完备;武警部队加大“科技强警”建设力度,一大批新型警用装备显威特殊战场。

  演习是观察我军军事训练转变的一扇窗。一张我军近年演习统计图显示:“前锋-2009”军事演习,参演部队有陆军、空军的10多个兵种部队。“联合-2009”军事演习,参演力量除了陆海空三军,还有第二炮兵、武警和地方政府,战区联合训练实现“三军一体、军民联合”。“火力-2009”演习,我军炮兵、防空兵首次集中检验通信、情报、指挥、火力等要素的有机融合……刚刚结束的“使命行动-2010”跨区机动演习,参演部队机动总里程超过1万公里,全程依托一体化指挥平台调度陆空联合战役军团,标志着全体系对抗演练正在成为我军联合训练常态。

  延伸阅读

  训练转变:在风雨中奋力前行

  ——访总参军训和兵种部部长陈照海

  深秋时节,我军“使命行动-2010”集团军跨区机动演习落幕。

  此前,在西北某地濒临黄河的某训练基地,记者见到了正在野外勘察地形的总参军训和兵种部陈照海部长。

  涛声盈耳,风雨扑窗。“这是‘十一五’期间我军最后一场大规模军事演习,明年的演习将是‘十二五’时期的开局之战,会更加精彩。”陈部长谈起5年来我军军事训练从机械化条件下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变,与记者促膝而谈。

  “每年迈出一小步,5年前进一大步”

  记者:军委提出我军军事训练从机械化条件下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变,始于2006年全军军事训练会议,至今正好是第5个年头。回顾这5年的军事训练转变,您能否为我们描绘一个清晰的“转变路线图”?

  陈照海:推进军事训练转变,是胡主席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军事训练创新发展的时代主题。过去的5年,是军事训练转变艰辛探索、开局起步的关键5年。如果说画一个“转变路线图”,我想可以这样说:我军军事训练转变,是以信息化条件下训练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为重要切入点和抓手,以深化训练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推进联合训练研究探索为突破口,以深化使命课题训练为重点,以加强信息化训练条件建设为支撑,以推进训练管理制度机制改革为保证。

  记者:每年年初,作为全军军事训练主管机关领导,您都要在军报上给官兵介绍和提示每年的“训练关键词”。您感到这5年来的“关键词”有什么显著的变化?

  陈照海: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发展,是我军军事训练转变的一个鲜明特点。2006年,转变的重点是学习和讨论,全军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特点规律。2007年,转变的重点是抓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以陆海空军和第二炮兵4个训练基地为重点,展开训练基地复杂电磁环境建设,组织8个具有代表性的新装备部队进行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试点。2008年,转变的重点是抓训练内容改革,我军圆满完成了新一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的编修任务,初步构建了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内容体系。2009年,转变的重点是抓跨区基地训练。2010年,重点是抓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模式创新。可以说,我军军事训练转变每年迈出一小步,5年前进一大步。

  “说起演习,我这个‘老兵’很振奋”

  记者:我们下部队采访,碰到一位入伍5年的士官,他说从当新兵起就参加实兵对抗演习。有媒体报道称,去年我军仅公开报道的较大规模实兵军演就有18次,平均每月举行1.5次。在您看来,我军日益频繁的演习改变了我们这支部队什么?

  陈照海:说起演习,新兵很兴奋,我这个“老兵”也很振奋。演习,是对部队训练成果的综合检验,是和平年代对部队官兵近似实战的全面锤炼。5年来,全军部队演习日趋繁密,难度强度不断加大,对抗性、实战化程度不断增强。演习中,训练与考核不再界限分明,不是先训后考,而是训中有考,考中有训,训考一致,推动了考核的常态化。演习中,训练转变之路不断延伸拓展,演习日益成为信息化条件下我军检验创新理论、论证体制编制、验证武器装备效能、锻造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平台。

  记者:在“跨越-2009”军演中,一个摩托化步兵团创下了我陆军团队单日整建制摩托化行军916公里的纪录。尽管如此,演习结束后,导演部讲成绩只用了10分钟,讲问题却用了1小时。您怎样评价这种训练作风?

  陈照海:当时,我在总部视频监控系统上看到了这一幕,心里在叫好!5年来,我军训练作风发生了可喜变化,各级党委、领导和机关对“发现问题是能力、揭露问题是党性、正视问题是素质、解决问题是政绩”的认识不断提高,“打赢先打假、治训先治虚”在全军形成共识。多数部队分析形势、总结工作、汇报情况,都把重点放在检讨问题上,不回避矛盾,不遮掩短处,不迁就错误;组织比武竞赛、接受检查考核,随机抽点单位和个人的做法比较普遍。可以说,我军训练领域的革故鼎新之风、真训实练之风、崇尚科学之风、积极有为之风越来越强劲,值得我们百倍珍惜,发扬光大。

  “全军部队训练转变都有‘代表作’”

  记者:10多年前,发源于某集团军的“以劣胜优三两招”,迅速演变成普及全军的“科技大练兵”。谈到近5年来我军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创新和发展,您能否告诉读者一些标志性的事件?

  陈照海:我军历次军事训练高潮的兴起,都是波澜壮阔的群众性创新实践。这5年来,全军部队迅速出现了许多上至总部机关、下到全军官兵均耳熟能详的训练转变“代表作”。

  比如,沈阳军区实行“军事训练问责制”。北京军区推行“训练教学责任制”。兰州军区建立“战斗力评估长效机制”。济南军区组织战区和基本战役军团联合训练试验论证。南京军区在团以上党委班子中开展以学理论、练指挥、练智能、练技能、练体能的“一学四练”岗位练兵活动。广州军区建成军事训练专网,实践探索网上训练、网上考核、网上管理。成都军区深入探索野战防空指挥预警体系构建模式。海军深化岗位合格训练、平台和分队整体训练、实战化训练“三个阶段”训练改革。空军在训练领域深入开展“三项整治”活动。第二炮兵积极推进军事训练“八大体系”建设,总结形成了10项创新成果……

  军事训练的创新发展,蕴含了全军官兵的智慧和汗水。记得2008年全军新一代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试训进入高潮,163个试训师旅级单位,大多是全军军事训练一级单位。如此众多的精锐部队投入同一场改革实践,在我军训练史上前所未有。因此,我非常赞同军报评论员的一个判断:我军军事训练转变的最大历史贡献,或许尚在训练领域之外。它打造和磨砺的,将是焕然一新的中国军队、面貌一新的中国军人。

  “5年艰辛探索,昭示训练转变发展方向”

  记者:这5年,也是世界新军事变革高潮迭起的5年,世界各国特别是军事强国都在抓紧实施军事训练的变革。您怎样看待我军军事训练转变的特色?

  陈照海:我军军事训练转变,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变革的实质,就是军事训练必须与信息主导、体系对抗、联合制胜的作战要求相适应,实现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的有机融合,形成我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这是我军训练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同时也是我军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全局性的系统工程、开拓性的实践探索。

  记者:您能否预测一下,再过5年,也就是“十二五”结束的时候,我军军事训练将是一个怎样的面貌?

  陈照海:5年艰辛探索,昭示训练转变发展方向。再过5年,我军军事训练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比如:我军与形成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相适应的训练体制调整将基本完成,军事训练将按新的阶段划分和训练周期有效运行,作战单元合成训练、作战要素集成训练普遍开展,全系统全要素联合训练初步实现一体化。信息化条件下训练体系将基本建立,一系列配套改革将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体现时代特征、适应战争发展、符合使命要求、具有我军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训练体系。新型军事人才培训体系会更加完善,官兵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军事训练信息化程度将大幅提升,实战化、科学化、正规化训练达到较高水平。那时,我军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将会有新的提升,初步达到训练水平与作战任务相适应,与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相适应。(刘逢安 武天敏)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