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北京2015年人口达2300万 政协党派献策首都宜居

2010年11月03日 15:50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各地制定“十二五”规划中,充分发扬民主、畅通渠道,凝聚了包括政协委员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智慧。图为北京市举行的“十二五”规划市民建言会现场。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核心阅读

  “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近日,国家层面“十二五”规划出台,各省市自治区规划也在紧锣密鼓地编制中。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事关各地方5年的发展重心和目标,显然属于重大决策范畴。

  因此,于决策前充分协商,获得最大程度共识,凝聚最广泛的智慧,不仅是需要,也是制度使然。在各地编制规划过程中,可以鲜明地看到政协组织和民主党派参与的身影,他们正以自己的努力,让协商民主,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不断向前推进。

  本期周刊选取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以期从一个侧面展示协商民主的生动实践。

  北京 铺开“三个北京”蓝图

  【过程】

  从今年2月开始,北京市政协以一场大型协商议政活动,调动各方,为规划编制建言献策。历时近3个月的大调研,先后有政协委员、党派成员及各方面代表3000多人次参与,完成22篇专项报告。

  9个专委会组成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社会建设、教文卫体工作、民族宗教工作7个专题组,深入北京各区县一线调研考察。各组形成的调研报告几易其稿,并运用书面和网络方式征求各方意见。

  6月9日,市政协常委会议在综合各项报告基础上,通过《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若干建议》,建议案针对21个课题提出83条建议。

  【建议】

  “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目标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如何布局?民生大事如何倾力解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面对这些未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瓶颈。

  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建言的一条主线,广泛讨论基础上,形成一条共识:科技创新将深刻影响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和竞争格局。

  北京有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然而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率”却不容乐观,科技成果转化成本攀升、融资困难、投入产出效率不高等等是科技创新的“梗阻”。建议案呼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培育创新型企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建议案中,市政协依据北京的特色,提出了新能源、移动互联网等8个发展重点,并建议设立一个专家委员会,明确首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容和目录。

  首都如何宜居?首先要解决一些重大民生问题,这也成为北京市建言的一条主线。

  堵车已成北京顽疾,上班高峰期市区交通拥堵时间已达每天5小时。一份“打造‘绿色交通’出行系统”的设想,展现了来自政协的思考。北京能否承载2300万的常住人口?这是北京眼前就要面对的问题,政协提供的数据,2015年将达到这个数字;而与人口膨胀相对的却是,北京自然资源匮乏,98%的能源靠外地调入,建议案提出,缓解首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必须以调控人口为重点,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对人口流迁分布的引导和配置效应。房价飙升已成为市民不堪之重,建议案提出,应本着“保障低端、支持中端、放开高端”的原则,建立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

  上海 从“成长城市”到“成熟城市”

  【过程】

  上海市政协以一场大讨论,进行协商议政,专门成立推进小组,精心组织委员讨论,并邀请相关人士参与。就“发挥世博后续效应,提升上海城市发展水平”等多项课题展开调研;针对重点难点问题,举行常委专题协商会和委员座谈会;

  10月下旬,形成“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的建议”(草案),从9个方面反映了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的主要认识和建议。

  【建议】

  如何借力世博,发展跃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如何锐意改革,破除结构性、体制性、深层次瓶颈和障碍?

  问题被分解为若干主题: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和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加强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公平和依法治市长足进步,开展源头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发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带动作用等,而每个主题下,都是来自一线调研的一揽子建议。

  各民主党派也纷纷建言,民革上海市委建议上海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并以实际行动助推上海成为设计之都。先后提出“加快设计之都建设”、“把苏州河开发成为创意人才集聚中心、文化交流中心、设计产品展示区”等建议。日前,市政府有关部门又定向委托民革市委有关专家开展“推进‘创意城市’建设的重点、措施及政策研究”课题研究和“编制上海创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致公党上海市委则着眼于上海如何利用世博后效应,推进城市建设,提出以世博主题助推完善城市功能。他们组织“弘扬世博精神,完善上海城市功能”调研组,连续数月调研后提出,上海应率先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市功能,实现从“成长城市”到“成熟城市”的迈进。指出,上海城市功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应着重在沟通功能、环境功能、安全功能、游息(旅游和休闲)功能上构筑和完善城市功能。

  天津 滨海新区如何成为排头兵

  【过程】

  今年初,天津市政协将围绕“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列为全年工作重点和常委会议专题协商课题。几个月来,市政协主席会议全体成员率队深入有关单位、区县、厂矿调研,组织各专委会、民主党派、区县政协、经社理事会等分别就相关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形成49份专题调研报告。

  9月17日天津市政协常委专题协商会议召开,12份口头发言建议从加快滨海新区金融创新、加快天津港集疏运通道建设、加强小城镇环境建设等多层面为天津市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

  【建议】

  “要按照建设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明确滨海新区‘十二五’期间金融创新的目标要求。”在专题协商会议上,政协委员呼吁,要加大滨海新区金融创新力度。

  天津市政协认为,滨海新区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依然较低,在滨海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更低,其发展规模与产业地位不相称,也与滨海新区的定位与发展不相适应。

  一系列具体而微的建议紧随其后:新区金融发展的总体规划、重点项目和重大措施要专题研究、专项落实;金融改革创新试验的主要平台要向新区集聚,对全市金融业发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产权交易中心、股权交易所等相关资源的整合,建立统一的股权交易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在滨海新区设立全国性的柜台交易市场;推进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天津贵金属交易所的建设,探索设立更多新型交易市场。

  高碳能源低碳化——这个新名词,是在近日举行的滨海新区一届政协首次专题协商会议上提出的。政协委员们为滨海新区描绘了高碳能源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利用规划和路线图。

  “滨海新区南港工业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要保持南港工业区长期健康发展,必须走高碳能源低碳化之路。”根据南港工业区高碳能源特征明显、石油资源进口依存度上升等情况,政协委员们建议。应由政府主导,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制定南港工业区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路线图。

  重庆 建设内陆发达的国家中心城市

  【过程】

  今年4月以来,重庆市政协先后组织各专门委员会和200多名委员,展开了历时半年的大调研,并先后召开5次专题协商会。最终形成了1份综合报告、10份子报告和24份大会发言,建言材料共计11万多字。

  9月20日,重庆市政协召开常委会议,专题协商重庆市“十二五”规划。负责重庆市“十二五”规划制定的副市长童小平,率发改委、财政局、农委等21个部门的负责人到会,听取政协的意见建议。

  【建议】

  重庆市政协认为,应将“中国内陆发达的国家中心城市”确定为重庆发展的总体定位。并指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重庆必须肩负起五重使命:区域领军重任即引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内陆开放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发展为西部交通、物流、信息流的国际门户型枢纽,承担特殊的国家战略性产业职能或经济职能,承担国家深化改革开放政策试验任务。

  以此为基本点,重庆市政协提出一揽子建议:如建议将“两江新区”作为独立部分写入规划,并对其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中的核心和引擎作用作准确定位,使重庆乃至西部科学发展的示范窗口、具有内陆开放示范效应的国家新区的形象尽快树立起来。

  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日益显现,重庆市政协建议,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集聚优势,率先在西部崛起积极打造“重庆都市圈”。积极参与区域协作,不断拓宽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加强与川陕鄂黔湘等周边省区的合作交流,深度参与成渝经济区、“西三角”、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重庆市政协认为,西部尚无成熟的大都市圈,重庆要着眼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家中心城市”定位,率先在西部崛起并努力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在未来西部“成渝大都市圈”或“西三角大都市圈”格局中抢占发展先机,在制造业基地、物流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和消费之都、人才之都、创新之都建设上先行一步。(记者 刘维涛)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