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河南“老板村官”投资农村 推动公共工程建设

2010年11月05日 11:2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阅读提示

  在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大环境下,资金进入农村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更值得关注的,是资金进入农村的方式。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村直接投入的递增,农村吸纳资金的渠道也大大增加。但对基础薄弱的贫困地区来说,农业和农村要想进一步发展,农业和农民要想真正成为投资对象和投资主体,还需要更多资本有效介入。

  农业能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什么条件下投资农业是有效益的?

  在河南新乡,近年来一些农民企业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回乡,以自有资本为起点参与新农村建设,成为重塑农村竞争力、推动农村创先争优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

  2010年,河南新乡推出了城乡建设3年行动计划,提出以城带乡、大规模发展农村社区的设想。这个计划更多地着眼于公共财政和服务向乡村的倾斜,同时包括了一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议题,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力度在当地将是前所未有的。

  与此同时,民间也有部分企业家或在乡土观念的感召下、或在现实利益的刺激下,带着雄厚资本转向农村。他们以建新村、修水利工程等方式介入农村事务,不少当上了村官。这些重返乡村的经济能人,成为重塑农村竞争力的积极因素和农村创先争优的促进力量。

  重新投资农村

  “离土不离乡”成为现实选择

  在新乡,斥巨资为乡亲们盖别墅新村的,裴春亮算头一个。

  2007年,他出资3000万元,为新乡辉县市裴寨村近600口老老少少盖了160套新居,清一色的200平方米连排别墅。

  对于此举,裴春亮收获的有赞许也有质疑。

  最多的是口碑说。其实在当时当地,裴春亮并不是最有钱的,为什么就他愿意掏钱买口碑呢?

  另一个说法是报恩。对此裴春亮很认同。据说,裴春亮16岁时父亲去世,家里连买棺材的钱都拿不出。当时的村支书让人砍了村口的两棵老树做成棺材,乡亲们凑米凑面帮他安葬了父亲。是乡情,让他熬到了出头的那一天。2005年裴春亮被缺席选为裴寨村委会主任,还是这份乡情,让他从开始拒绝到最终答应。

  种种质疑背后,有一个潜台词:投资农村是不经济的。

  的确,传统农业若不引入外来投资或现代技术,无疑是低效率的。现实亦是如此,农村长期处于人口、资本、土地的净流出状态,反过来又遏制了资本和技术进入农村。裴寨村所在的张村乡是省级贫困乡,要想立足本地改变落后面貌,有两条路可以走:农村工业化或农业现代化。无论走哪条路,外来资本的注入都必不可少。

  现有条件下,什么人愿意来农村投资?

  裴春亮让自己成了这样的人。他出资、村民出工修建引水提灌工程、田间水泥路,甚至包括免费供村民使用的收割机、播种机,前前后后投资1000多万元。这笔投资的收益是明显的,以往,十年九旱又浇不上水的裴寨村,一亩地(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的收成是三四百斤,如今普遍提高到七八百斤。

  如果换成不相干的企业家,这些收益还不够有吸引力。而裴春亮的特殊性就在于,他既代表了外部经济因素,同时对农村又有着情感和文化上的天然认同,愿意降低收益或承担一定风险投资农村。

  把有回馈意愿的企业家放到村主任位置上,激发“返乡村官”的责任感和骨子里的乡土情,对裴春亮这样的企业家产生了极大的正向刺激。“当村主任前,也曾以各种方式帮扶过困难乡亲,但从没想过有一天会有帮村民建新村的大动作。” 裴春亮说。

  这种激励的直接效果,就是让“离土不离乡”在裴寨村成为一种现实可行的选择。裴春亮当上村官之后就开了一家水泥厂,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除了自谋生路的,都可以在厂里找到一份工作。不进城也能务工的乡亲,得以兼顾经济利益之外的情感需要、家庭观念、教育下一代问题以及生活尊严。

  重建价值认同

  农村创先争优有了助推力

  从贫困线上挣脱出来的裴寨村瞄准了更大的发展。而实现更大的发展,除了破除观念束缚,依然需要破解资本制约。2010年4月,裴春亮又搞了一个大动作:和新乡银行联合创办了一家村镇银行,为农民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半年过去,第二家银行正在筹备中。

  无偿捐款——个人直接出资——村镇银行,在投资农村的大目标中,裴春亮在探索着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办法。

  2010年,张村乡以裴寨新村为依托、将附近的其余10个行政村集中在一起建设的新社区,就是以群众自建为主,企业和社会帮建为辅,裴春亮也只是以个人名义每户补助10吨水泥,与当初裴寨新村的建设模式完全不同。

  一个比较有象征意义的事件是,裴寨新村在大门边上竖了一面大镜子,上边写着几个大字:我是裴寨新村人。在裴寨村人看来,春亮书记帮忙盖了房,又捐资助了学,还为残疾人提供了生活补助,剩下的事说什么也得靠自己了。

  裴寨村出名以后,来来往往的人多了,裴春亮乐意看到乡亲们在行为举止方面的进步,但他更在意这些之外的价值认同:那就是教育村民“不等不靠不要”,积极找门路创业,一如他当年。

  少时辍学,奔走学艺,修过电器,开过饭店,推销过石材……艰苦磨砺意志也练就眼光。当初注册资本为1.5亿元的水泥厂如今资产已过10亿,旗下还有机械厂、酒店、化工厂,企业走上了多元化经营的轨道。

  成功有很多不可复制的因素,裴春亮只想在乡村重建一个理念。他把“辛勤劳动,致富光荣”刻在村口的“文化石”上,希望天天打这儿过的乡亲们能够将之铭刻心间。

  2010年,裴春亮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这些年先后荣获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道德模范等殊荣的他,最在意的“头衔”还是这个小小的村支书。在他看来,创先争优,首先要争要创的,就是领导一方乡土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今天的裴寨村人看来,有了春亮书记这个榜样,很多路子都可以趟一趟。心思活泛一些的,有人开起了小超市,有人办起了养殖场。2007年裴春亮建水泥厂时鼓动乡亲入股,当时不少人在观望,现在这种疑虑早就一扫而光了。

  而成为榜样的春亮书记和村两委班子还要费心为村民设计更多的“门路”。因为,“裴寨新社区预计要搬来1万多人,光靠我自己的工厂,毕竟还消化不了这么多劳动力。”

  老村搬迁新增的600亩地分成了工业区、商业区和高效农业区3大块。老村原址规划一条商业街,近一半商户已入驻,有了市镇中心的气象。对只会种田而没多少商业头脑的人,也给安排了出路,商业街边上的100座温室大棚正在建设中。此外,还打算继续成立两家股份制企业,预计可安置劳动力1000人。

  “我们的目标,不光是人人‘有房住、有钱赚’,还要‘有活干、有发展’。” 裴春亮说。

  重拾公共工程

  发展乡村经济有了动员令

  公共工程对农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经济上的价值,还有组织动员方面的意义。从重要程度讲,后者甚至要超过前者。

  就拿裴寨村来说,这里地处太行山脉,雨水稀少,地势又偏高,人畜吃水都只能靠村里唯一的一口老井。

  裴春亮返乡后,花850万元从百里外的太行水库引水上山,在村里的制高点修了一个容量为5000立方米的大水池,并铺设了11公里的管道到田间地头,裴寨村破天荒地实现了自流灌溉。这个水池被命名为“田心池”,附近十几个村的5000亩地也跟着受益。

  据说,这套引水提灌工程建成以后,裴春亮自己都偷偷跑到“田心池”去哭过3回。今年3月,“田心池”第一次放水浇地,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赶来贺喜。

  建这个工程,裴寨村全体村民一起上,前后奋战了两年。

  也许并非有意,但返乡村官把钱首先投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公共工程上,其效果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据说,裴寨村的公共卫生,现在都是村民自发打扫的,根本不必动员。玉树地震时,裴春亮在北京住院,他打电话回村里:在村委会门口放一个捐款箱吧。没想到,村里从几岁的小孩到90多岁的老人,全都捐了款。

  重设公共议程

  基层民主赋予更多内容

  裴寨村的这种改变,不单单是由于村民的道德水准的提高。

  农村缺少公共议题,农民对公共事务不关心,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普遍性问题。而村民更容易把这个问题理解成干部问题:“自己不会富,不能当干部;只会自己富,不是好干部。”经济能人重返乡村并全面参与乡村事务,提供了一个重开乡村公共议程的契机,当然,这同时也是一个挑战。

  裴春亮上任时,村里没有外债,但也没有任何集体资产,村民无心参与集体事务,此前甚至连续两届都选不出村主任。

  集体有了发展能力,村民手里有了钱,公共事务建设提上了日程。裴春亮提出“法、德、情治村”。村里有《村规民约》,党员有《党员手册》,村民自治从无事可议到凡事可商。“我们还要努力,让所有的乡亲都能有积极性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都有能力维护自身利益。”

  现在,需要裴寨村“两委”协调的事情可就多了。比如说商业街的建设和管理事宜,比如说蔬菜大棚的分配问题,等等,这些都事关村民的切身利益。

  不过,有些事还要依赖裴春亮的个人威望来推动。比如,以前村民们办红白喜事总爱攀比,造成大量浪费,村民们不堪其苦,但谁也不敢破这个规矩。裴春亮力排众议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定下6个菜的标准,不准大操大办,这才打破了陈规陋习。

  当然,谁也不能保证裴春亮的决策永远是正确的,但目前裴寨村村民还离不了裴春亮这个主心骨。记者问了二十几位村民,他们都表示,如果裴春亮不当这个村官的话,谁来接手都干不好。

  对这个问题,新乡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对这些热心基层、服务农村的返乡村官,组织部门有激励机制,同时也有成熟的管理制度。目前兼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以上职务的村官,新乡就有7位,他们之间“比学赶超”的氛围很浓,组织部门也经常找他们谈心,保证其健康发展。

  “投资农村,大有作为。只要群众还需要我在这个位置上,我就会继续干下去。”裴春亮说。他相信,如果哪一天他不干了,肯定会有更合适的年轻人冒出来,比他干得更出色。(记者 刘天亮 曲昌荣)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