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学者解读中国听证制度现况:公众参与度略显尴尬

2010年11月10日 11:10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公众参与的有效程度一方面直接说明国家权力系统公开透明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公众民主意识、民主能力的证明

  如果说要寻找衡量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的标准,公众参与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公众参与的有效程度一方面直接说明国家权力系统公开透明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公众民主意识、民主能力的证明。

  在公众参与的多种形式中,听证制度受到公众的关注和质疑最多。对此,我们要理性分析,一方面,决策结果是涨价的听证会多于决策降价的听证会,造成公众的一种误认。当然,不可否认,实践中也确实存在听证部门在遴选听证参加人、确定听证主持人、听证程序等存在不规范的做法。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听证会的法律地位还存在一些误解,如有人认为政府只能依据听证会的意见作出决策,将听证等同于决策。

  事实上,听证会在中国现实的境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公众参与的状况,虽充满希望,却略显尴尬。如何解决困扰听证会成员参与制度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公开是参与的基础,如果决策前的情况调查、决策后的实施效果都是保密的,只是为了听证会才象征性公开一些信息,这种公开约等于无,这种公开基础上的公众参与无疑作用有限。如果政府将价格决策过程中的所有资料,包括价格组成、计算方法,影响价格的因素,政府的调查报告等都公开,供公众讨论,进而将公众讨论的内容也公开,即使政府最后决策涨价,相信将会得到公众的理解。但是现实是公众无法了解政府决策背景,也看不到公众讨论的内容,只能看到政府最后统计说:60%以上的公众赞成涨价,似乎涨价就顺理成章了,这种决策过程的不透明显然无法令人信服决策结果。

  第二,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和形式。听证会虽然是一种较为正式的公众参与形式,但是其运行成本较高、效率较低的特点也决定其并不适合大范围广泛采用,相反,网络留言、电话访谈等多种非正式的公众参与的形式应大力推广。政府可以自行也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公司、网络公司对公众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解,并提供政府参考,关键是这种参与的过程也应公开进行。

  第三,提高公众参与效果。一般来说,公众和政府在信息占有上处于不对等的地位,要缩短这种信息差距,社会团体是重要的媒介,它可以搭建起政府和公民之间沟通的桥梁,相对于普通公众,社会团体具有较强的信息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个体非理性的缺陷。另外,专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技术差距,为了提高专家咨询的效果,政府在选择专家时,不仅要选择赞同政府意见的,更要选择和政府意见不同的,不辨不足以明理。

  第四,强化政府说明理由和决策后评估制度。政府在公众充分参与的基础上作出决策后,应将决策结果和决策依据一并向社会公开,对决策依据,决策理由进行充分的说明,其中针对反对意见更应逐一进行解释和说明。这种决策理由说明,既有利于调动公众参与的热情,也有助于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决策后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尤其是对反对意见较大的决策,更要及时评估并公布结果,既有利于政府了解决策效果,也有助于公众的理解。(作者王敬波 系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