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北京城区设9处中心避难所 首次明确分3个级别

2010年11月26日 03:10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城区设9处中心避难所

  《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公示,市民步行5到10分钟应达社区应急避难所

  北京将在中心城地区规划布局9处中心避难场所,用于如果出现地震等灾害,疏散转移城六区人口。通州和顺义新城也都将各自规划选址一座中心避难场所。

  昨天,市规划委公示了《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避难场所首次明确分3个级别

  “根据汶川等地震中灾民避难的情况分析,地震发生后3天内,灾民可承受简单的生活及设施条件,3天后则需要逐步调整生活环境,满足较高水平的生活需求。”参与规划研究的专家说,因此北京的应急避难场所,分为紧急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和中心避难场所三个级别。

  其中,紧急避难场所是保障灾民短期(地震发生前及地震发生后3天内)临时避难并具备基本生活保障及救援、指挥的临时性场所,便于疏散转移,属于社区级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是保障灾民临时避难以及较长时间(3天以上)的长期避难,并具备一定生活保障及救援、指挥的场所;中心避难场所则是区域综合避难疏散调度中心,属于大型的固定避难场所。

  灾害时就近疏散减少外部依赖

  专家介绍,规划提出,要尽可能在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建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应急避难场所用地,比如公园绿地、小绿地等,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使人们能在较短时间内步行赶到避难场所。以步行5至10分钟到达为宜。减少对外部紧急救援的依赖,缩短依赖外部救援的时间。

  通州、顺义新城需规划中心避难场所

  规划提出,北京在中心城地区选址布局9处中心避难场所。

  同时,新城地区需要在规划人口约100万人的通州和顺义新城各选址一处中心避难场所。

  通州新城在六环路西侧、北运河南侧,规划用地规模约54.85公顷;顺义新城在六环路北侧、京密路东侧,结合规划防护绿地建立中心避难场所,规划用地规模约102.17公顷。

  - 现状

  安置能力不足十分之一

  《规划研究》显示,北京目前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2个,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仍然不足,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能够疏散安置的人数,还达不到北京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没有达到北京市“十一五”减灾规划中对应急避难场所拟建数量的要求。此次规划将主要解决这些问题。

  据统计,目前北京有9个区县已开展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主要依托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设施。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2个,总面积501.94万平方米,可容纳人数156.6万人。分别位于地坛公园外园、皇城根遗址公园等地。

  “场所的建设还出现严重的扎堆现象,许多应急避难场所都集中在海淀区、朝阳区等,而东城、西城区比较少。”参与规划编制的专家说,目前北京的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仅限于公园,没有充分利用学校、运动场、企业闲置地等空间。

  - 未来

  受灾应向东南、南部疏散

  《规划研究》还包括疏散通道的规划。规划提出,东城、西城及海淀、大兴等区县的避难场所用地资源较少,受灾时需重点向外疏散避难人口。

  对于疏散的方向,规划提出,从北京市周边地区的地形特点分析,西部张家口地区、北部承德地区为山区地带,东部为唐山地区,处于地震破裂带,都不适宜。而东南部廊坊、天津地区,南部石家庄、保定、沧州地区均处于平原地带,不仅能安置大量的人员,而且利于物资的运输。因此北京市地震应急疏散方向应以东南、南部两个方向为主。

  “因地震时主干路的立交桥可能倒塌影响使用,次干路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替代作用,支路、居住区级道路,则是通往临时避难场所必不可缺的,是受灾群众逃生的生命路。”专家说。

  规划还提出了北京市未来的具体对外疏散通道,主要为目前出京的高速公路。(记者马力)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