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山东临沂出现特大干旱 3万余人面临饮水困难

2010年12月08日 11:13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 9月11日以来降水量为有降水资料以来同期最小

  - 小麦比较效益低,农民浇地的积极性不高

  □ 本报记者 杜辉升

  本报通讯员 麻 杰 颜 超

  “至少30厘米以上没有湿土。”12月6日,在沂南县的长虹岭上,该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王建进拿出小铲子,在麦地里挖土。长虹岭是贯穿临沂南北的一条丘陵,海拔高度 100多米,以沙石地为主,难以存水。这种地貌在临沂有一定的代表性。记者放眼望去,小麦长得稀稀拉拉,但少见枯黄现象,地上也没有想像中的大裂纹。

  离开长虹岭,记者又来到距离水源地较近的兰山区李官镇本沂庄村,该村虽然也在丘陵地带上,但距离沂河也就三四公里的样子。记者进入该村东边的大片麦田里,小麦看上去绿油油的,但踩下去明显能感觉到地里到处是干坷垃。扒拉开麦苗一看,地里有明显的裂纹。该村党支部委员安续礼对记者说,“我们这里是黑土地,没水就裂纹,有水就和泥巴,现在已经属于非常干旱了,好在村东边的麦田都浇过了。”

  12月3 日,临沂市政府发出的加强抗旱工作通知显示,自9月 11 日以来的80多天里,当地降雨总计仅 5.8毫米,且均为无效降水,降水量为 1952年临沂市有降水资料以来同期最小,重现期为128年一遇。

  不仅仅是长时间干旱少雨,同样“要命”的是同期气温偏高。临沂市气象局的数据显示,10月到11月中旬,该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 0.7℃ ,特别是 11 月中旬气温偏高1.4℃,温度偏高造成农田土壤失墒快,促使了旱情快速发展。

  记者还了解到,临沂市的548万亩小麦,受旱面积已达508万亩,其中重旱182万亩。综合农业干旱和气象干旱信息,根据干旱评估标准,当前旱情已达特大干旱等级。

  干旱到如此程度,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会怎样。王建进分析:“由于山区农作物以果树为主,小麦较少,果树在进入冬季后,水分需求很少,反而影响不大。但是如果山区有小麦,又不靠近水源,基本上就没指望了。”

  据了解,目前农村已基本都供上自来水,多采取一村或多村用一口深眼井的办法,生活用水受干旱影响不是太明显。在记者采访的沂南县长虹岭三个村庄和兰山区李官镇本沂庄,农民都表示饮水没问题。而纯山区影响相对重一些,平邑县流峪镇水崖村是典型的山区村,村庄建在半山腰,持续的干旱少雨使当地群众的饮水遇到一些困难。但在村民梁彦元家中,依然还能吃上积蓄备用的泉水。据统计,目前临沂有3万多人、9400多头大牲畜面临临时性饮水困难。

  虽然干旱严重,但并非无水可用。在沂南县的长虹岭上,记者走了十几里路,沿途看到七眼大口井,只有两眼是干枯的,其它五眼依然有水。在兰山区李官镇本沂庄,每眼大口井都有水。好多农民说,只要想浇地基本上都能找到水源。

  记者了解到,在9月 11日前的一周时间里,当地连降大雨,存下了丰富的地表水;再加上进入秋冬季节后,水分蒸发较少,这就为小麦浇灌留下了宝贵的水源。王建进说:“离小麦越冬期还有10 多天时间,浇上一遍水就能让小麦顺利越冬,希望农民朋友抓住这最后的关键时期。”

  但是,农民浇地的积极性并不高,原因就是小麦的比较效益太低了。正在地里浇麦子的沂南县大庄镇余粮村的左世亮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丘陵地带一亩麦子也就六七百斤的产量,按照目前的价格可卖六七百元。但是小麦种植的成本非常高,一亩至少需要315元,扣掉国家补贴80元,实际需要225元。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左世亮平常赶集卖花,每天都可以挣100 元以上。比较下来,小麦已经没有经济效益可言。

  左世亮笑言:“之所以还种麦子,主要觉得地荒了可惜,怕邻居们笑话。”左世亮的话在兰山区李官镇本沂庄村的安续学那里也得到了验证,安续学在临沂干装饰,每天都能挣100 元钱,他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回家准备浇麦子的。他说:“一亩小麦也就收六七袋,我一天就能挣一袋,但是耽搁一天时间来浇地能多收一袋麦子吗?不见得!”

  针对这种现象,王建进建议国家要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及补贴力度的同时,还要针对干旱正在常态化的现实,研发既抗旱又高产的小麦品种。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