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人民网:“最牛派出所”让警察公信力蒙羞

2010年12月13日 18:08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远看派出所岗亭中站着一名高大威猛、身板笔挺的保安,走近一看才发现“站岗”的原来是一名石膏模特。前天,有网友在猫扑论坛发帖称遇到“最牛派出所”,该派出所用模特站岗,并简要形容了模特站岗的专注,称其在龙桥派出所大唐警务点。对于用模特站岗的做法,该派出所昨日回应称,因警力不足才出此下策。(《广州日报》12月13日)

  福建省莆田市龙桥派出所大唐警务点请模特站岗,遭网帖曝光为“最牛派出所”,回应称警力不足,这种错误做法已经在2个月前得到纠正,“该警务点已于两个月前撤销”。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警力不足就可以拿石膏模特糊弄民众,民众不满意了就将警务点撤销了之,不知道警务点的存在是依据现实需要,还是警务部门想当然的随意之举?倘若不能从民众的切实需要部署警力,不能切实为民众保驾护航,警察的公信力从何而来?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应担负三种角色:“守夜人”,抵御外来侵略,打击犯罪,保障人民安全;“慈善家”,为社会提供救济和福利;“经济警察”,征税、预算,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上述市场经济下政府角色看,政府工作的着眼点应该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侵犯或糊弄多数人的利益。我们必须看到,地方警察公信力下降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从客观的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公信力下降也是国家面临的一种危机,也足可证明现在执法机关的形象和其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拯救警察公信力刻不容缓。

  这让我想起了“涟漪效应”。该效应亦称为“模仿效应”,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提出的,定义为:一群人看到有人破坏规则,而未见对这种不良行为的及时处理,就会模仿破坏规则的行为。如果破坏规则的人是人群中的领导者,那么波及人群的效应就更加严重。形象点说,“涟漪效应”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往一湖平静的湖水里扔进一块石头,泛起的水波纹会逐渐波及到很远的地方。由一个出发点引发周围的点持续性震动,震动会慢慢减退,但如果没有任何阻力,震动会波及很远距离的点。这个效应特指在社会上有某些现象引起的社会波动,如不受舆论的制止,将会波及很远的人群,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人民警察是法律的守护神,是保障人民具有安全、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的主要力量。公信力的核心是信赖,在公安机关的所有资源中,警察执法的公信力是一种强大而宝贵的资源。因为警察的执法活动不仅仅是行使执法权,行使执法权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向当事人,进而向全体社会成员展示社会正义的准则,兑现国家庄严的承诺。对于社会公众来讲,正义观念的形成没有哪一种力量能与警察执法的公信力相比。公众对法律正义的感知,往往是受警察个体执法行为的影响,从而决定自己是相信法律还是质疑法律,是遵从法律还是背弃法律。所以,警察执法的公信力是公平正义成为社会主流风气的前提条件,而在警察执法公信力严重缺失的社会里,正义和公平是不可能成为社会主流风气的。而警察处在风口浪尖,其行为存在被无限“放大”的可能,稍有不慎,便会成为“涟漪效应”的牺牲品。

  当前我国警察公共关系的现状不容乐观,频频见诸报端和网络的警察危机事件,给我们警察的公信力发出了红色警报。笔者以为,必须建立有效的警察监督机制,除健全检察院、法院对公安机关的制约外,还应建立民众对公安机关的监督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一支真正的人民警察队伍,才能重塑警察公信力。(郭立场)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