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北京求解“堵城”之困 市民踊跃回应治堵方案

2010年12月17日 08:5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北京的交通问题“正处在风口浪尖上”!从首都变“首堵”,到市民满意度下降,到全国各地“治堵看首都”的观照心态,都让北京不轻松。

  备受社会关注的“北京治堵方案”征求意见4天来,市民的回应相当热烈。从政府会议到网络空间,从媒体焦点到街谈巷议,缓解交通拥堵成为本周北京最大的热点。

  对于这个方案的目标,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刘小明出言谨慎:“方案要达到两个确保,确保中心城特别是核心区交通运行状况不恶化,局部有改善,方便市民出行;确保为国务国事活动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北京市委主要领导表示:“治堵的问题是一个逐步缓解的过程,首先是不恶化,然后是逐步改善。”

  北京治堵方案的分量,在于市民的殷切期盼:方案给出近期缓解措施、中期治理思路、远期调节方向了吗?在于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北京,将怎样迈过“首堵”这一难题;还在于首善之区对各地城市的示范效应!

  眼前措施

  收费与限行并举,收“防止恶化,局部改善”之功

  12月16日下午,记者在北京交通委所在地附近的牛街邮政支局看到,邮政人员正集中分拣市民的回应信。交通委的同志告诉记者,邮件、电话、传真,市民的反应相当踊跃。记者的公共邮箱里,也收到了大量市民发来的相关邮件。

  市民高启平的感悟:过去一遇堵车,就骂交管部门,这次细细看了28条意见,觉得这个交通问题还真是复杂,涉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于可能实行的收费与限行并举措施,要好好思考,不能一味反感。要治堵,管得太狠不行,心太软也不行。

  看来,征求意见,既是集思广益、民主决策,也是寻求理解、疏解情绪的过程。这次征求意见方案中,实施限行规定,加强进京车辆管理,减少高峰时段中心城交通流量,必要时实施重点交通拥堵路段高峰时段机动车单双号行驶,提高停车费等多个方面限制措施最引人关注。要实现“防止恶化,局部改善”的效果,离不开约束性措施。

  引发“大堵车”,直接的原因就是车多,在北京,“四高四低”尤为突出:

  北京机动车总量高,明年上半年将突破500万辆;增量高,近5年的增量,接近前50年保有总量。今年上半年,新增机动车34.5万辆。2009年,净增51.5万辆,几乎与香港的保有总量相当;增速高,机动车保有量从300万辆到400万辆,北京只用了2年7个月,而东京用了12年;用车频率高出行集中度高,北京逾七成小客车集中在五环内,核心区小客车出行比例34.8%,是纽约核心区的2倍多。小客车日均行驶45公里,是东京的2倍多。

  “四高”现象背后是“四低”——机动车购买门槛低、使用成本低、市民绿色出行意识低、替代出行方式的服务水平低。而且,公车的使用频率高于私家车,过多过频地占用了有限的道路资源。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表示,按照目前机动车日均净增量测算,到2015年,北京拥堵指数将在9.5以上,高峰期间路网平均车速不到15公里/小时,低于人们可以承受的极限。换句话说,2015年北京日常平均车速,还不及现在最拥堵一天的车速。

  不采用经济杠杆、行政手段、法律措施进行调控,任其发展,北京交通可能不是堵,而是瘫的问题。

  中期措施

  公交优先,方便舒适,何时梦想成真?

  这次北京治堵方案的另一个目标是: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到2015年,使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50%。刚刚公布的北京“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坚持公交优先的方针,建设公交城市。

  市民王远苓的梦想:有一天北京的公交能像香港一样,畅达、准点、舒适,让更多的人不爱开小车,偏爱坐公交。

  对此,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的教授认为,像香港、东京那样颇为完善的人性化的公交系统,需要政府与民众60年以上共同的努力。北京公交优先,用了5年调结构,效果初步有了。这次方案把“满足市民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乘车需求”提了出来,但要实现,需要时间。

  近期措施重在限,提升科学管理;中期措施重在建,体现公交优先。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的教授认为,车流量决定人流量,人流量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的兴与衰,建好了基础设施,管好了交通,就写好了半部城市发展史。

  过去5年,北京市级交通投资高达2500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450亿元,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在机动车狂增200多万辆的情况下,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群众出行需求快速增长的需要。到今年底,北京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将达到336公里,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从2005年的1200万人次增长到目前的2000万人次,公交出行比例由29.8%增加到40.1%。

  北京将以超常规建设力度,优先推进中心城轨道交通建设。编制完成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加密规划, 2015年轨道运营总里程达到561公里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开通的轨道交通线中心城占80%,并按2至2.5分钟发车间隔配备车辆。改造既有轨道交通线路安全运营服务设施,提高运力;以中心城为重点,依托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网、公交专用道、大容量快速公交和常规地面公交线路,完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地面公交中心站和首末站三级换乘体系,构建公交快速通勤网络;进一步优化调整地面公交线网,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和公交场站建设。

  要遏制道路建得越多、汽车增长越快的“汽车化怪圈”,引导私人小汽车出行向公共交通出行转移,优先、科学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公交城市”成为解决交通问题的必然选择。

  长远措施

  调整城市功能结构,绿色出行低速高效

  “交通问题与经济、人口、产业、空间等宏观因素的联系紧密,是一个系统性的战略问题,交通拥堵直接影响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但诊治交通拥堵的切肤之痛,却不能够仅仅从交通本身求解。”郭继孚如是说。

  市民周建刚的烦恼:家住通州区,每天5点半就起床,不到6点就开车出门,赶往北三环马甸桥附近的公司上班。每天到20点后,才错峰回家。“好的公共医院、学校、文娱场所都集中在市中心,平常动辄就要往城里跑。”

  潮汐式通勤交通流,在北京特别明显。“堵”,原因绝不单单在交通。

  首当其冲的就是规划问题。作为六朝古都,我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与首都功能相联系,北京的政治、文教、医疗、商旅等城市核心功能都集中于中心城区,形成单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而五环外,却有像天通苑、回龙观等大型居住社区,“职住分离”现象严重;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教育移民”、“跨区择校”引发大量交通流。北京城区面积“摊大饼”般扩张,环路的便利性也被周边高密度土地开发创造的交通需求抵消。

  2004年,北京提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开始调整城市功能结构。但“单中心”格局积重难返,新空间结构中的“多中心”如CBD、中关村等,成了新的堵点。新旧堵点围绕城中形成更大的“堵心”。至于“新城”的发展,由于产业、教育、医疗等资源不配套,综合功能不足,加剧了高峰进出城钟摆式交通的压力,新城反倒成了新的堵因。

  除了规划的问题,无法回避的还有人口激增。北京“十一五”规划确定2008年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625万人,但到去年底,实际常住人口就已达1972万人。按现有趋势发展,到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将达2000万人,日均有6200万人次出行,平均出行距离为11公里,比现在增加12%,相当于六环内每天多18%的人分享现有道路和公共交通。

  在完善城市规划方面,治堵方案提出将严格控制中心城建设总量增量,加快重点新城建设,有效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建立开发项目与配套代建道路、公交场站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移交接管、同步投入使用制度。同时,将大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纳入审批环节,与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同等作用,按差别化原则修订实施建筑物停车位配建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倡导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以减少交通出行。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实行弹性工作制,错峰出行。

  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李晓松说,恢复和保持慢行交通出行比例,着力构建公交—慢行一体化交通,应成为北京交通调结构的工作重点之一。 

  此次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建成1000个站点、5万辆规模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接驳客运交通枢纽、地铁站和地面公交中心站。在CBD等重点地区、重点大街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一批步行、自行车示范区。

  “慢行交通模式低速但绝不低效。随着绿色出行的实现,自行车和步行将再现风采。”李晓松说。 本报记者 朱竞若 赖仁琼 王明浩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