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捐款被“行政绑架”,慈善贵在自觉

2010年12月23日 16:39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淮安市楚州区教育系统的职工均接到通知,要求参加区里号召的“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捐赠活动,同时,通知还明确了捐款的具体数额,每人捐款不得少于200元。有教师认为,慈善捐款应该积极参加,但像这样规定了捐款数额,自愿捐款变成了“被捐款”,就带上了行政强制的色彩(12月22日《现代快报》)。

  报道说,近期当地在举行慈善捐款活动,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尤其是当地的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而且捐款热情都很高。“捐款”下达指标或者规定数额,无疑蒙上了一层行政强制的色彩,公共爱心被行政权力变相强行发动并“异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指标,火爆的场景和浪潮式的慈善推进,所映衬出的不是对于慈善的热忱而是好大喜功的形式主义作风。

  在中国,如何来做慈善,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因为我们至今仍然习惯于以行政募捐来推进公益慈善的政治模式。一如淮安市楚州区教育系统的做法。带有官本位气息的“行政捆绑”慈善活动往往是:领导带头,群众必须广泛响应;领导捐多少、群众捐多少,政府捐多少、企业捐多少,都一一制定出“标准”。一切“按部就班”,一切“统一行动”,一切“层层推进”。

  响应政府和单位的号召,为慈善事业捐上一点钱,应该不会对个人构成什么经济负担,可问题的关键是,慈善之心不是行政权力能“命令”出来的,慈善事业的长期发展需要公共的爱心自觉来作为强力支撑。而这般有计划、有组织展开的行政募捐,固然给慈善公益事业带来了“一时的繁荣”,但却从“源头”上不断伤害公共慈善的热情——当慈善捐赠的数目与官员的级别、单位的形象挂起钩来,人们不但会对慈善产生心理反感,还会在年复一年的惯性被动募捐活动中,将朴素的慈善自觉意识一点点消耗殆尽。(陈木)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