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首次发与非洲经贸合作白皮书 回应妖魔化质疑

2010年12月23日 19:4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长期以来,中国与非洲的互利合作,在帮助非洲减少贫困、实现经济和现代化发展方面做出巨大努力,但中非之间不断增长的贸易和投资却屡遭非议,被一些人妖魔化为一场旨在榨取非洲资源的阴谋。23日,首次发表的《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白皮书,以事实和数据说明,中非经贸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也有助于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白皮书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是中国与非洲共同面临的任务。

  经济学家认为,任何一个定位在“发展”的国家,都会将比较优势作为其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于非洲国家来说,丰富的资源是其最大的比较优势。因此,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资源领域的开发合作一直是中非投资合作的重要内容。

  商务部研究院中国-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泺说,中非贸易现状是双边经济结构决定的,非洲工业化在超步阶段,正是处在以资源换取经济优势进而实现发展的阶段。

  “几乎所有有一定资源优势的发展中国家都要经过‘资源换取资本积累’的路径,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亦是如此。”王泺说,“这是一种经济现象,并不是中国有意为之,也不是只有中国如此。”

  事实上,目前欧美、亚太国家从非洲进口都是以包括矿产品在内的原材料或初级产品为主,进口量最大的并非中国,而是美欧。

  美国耶鲁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个旗舰刊物曾刊登了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沙伯力和香港理工大学人类学家严海蓉的文章《“中国在非洲”:全球体系的困境》,文章指出,2008年美国进口的非洲产品中88%是石油和天然气,余下的绝大部分也都是矿石。中国对非洲石油生产的投资仅相当于西方跨国公司的8%,而在非洲的石油出口中,中国仅获9%,而欧洲和美国各获33%。

  白皮书指出,中非贸易合作遵循的原则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合作中,中国企业严格遵循国际规则,采取公开透明、形式多样的合作方式,不垄断、不排他,与非洲国家和国际企业共同开发、利用资源。

  事实上,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中非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继进入对方市场。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对非洲出口商品以轻工、食品、化工、土畜产等为主,目前,机电产品占中国对非出口的比例已超50%。在非洲对中国出口方面,棉花、磷酸盐等初级产品曾是主要商品,今年以来,非洲的钢材、铜材、化肥等工业制成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非洲农产品对中国出口增长也在加快。

  中非贸易不仅仅停留在双方产品的相互进出,非洲国家在与中国的合作过程中,在发展资源加工业、提高资源附加值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正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从2005年开始,中国给予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对华出口商品零关税待遇。截至2010年7月,受惠商品已扩大到4700多个税目,今后将逐步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全部税目95%的商品。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经营过程中,坚持实施“本土化”经营,雇用大量当地员工,提升了所在国自主发展能力。白皮书列举了中国在赞比亚矿产企业的例子,这家中国企业不仅投资建设冶炼厂,提高了当地铜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承诺,“不减少一吨产量、不裁减一名员工、不减少一分投资”,成为该国7家外资矿山企业中唯一没有减产、裁员的企业。

  中非经贸合作中尤其不能忽视的一个重点领域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通过援助、工程承包、投资合作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兴建了住宅、公路、桥梁、铁路、机场、港口、通讯、电力、给排水、医院等基础设施。所有这些项目都是中国工程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通过竞标在非洲承建工程项目,所建基础设施质量好、造价低。

  白皮书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非洲援建了50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仅在苏丹的公益事业已使200多万人受益,在尼日利亚捐建的中尼友好小学则缓解了当地300多个村庄的基础教育压力。

  白皮书还指出,中国政府通过与非洲国家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向非洲派遣援外专家和青年志愿者等,努力帮助非洲国家提升自身“造血”功能。作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八项承诺之一,中国承诺:3年内为非洲培训培养1.5万名各类人才,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师范中心,为非洲援建30家医院、100所农村大学……

  而据沙伯力和严海蓉两位学者的调研,西方国家用本国国籍换取成千上万的非洲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医生和护士。他们在非洲接受培训,现在却大量从非洲流失。中国则培养了大批非洲的医生、工程师、农业专家等技术人员,而且其中的大多数都在接受培训后回到非洲。

  白皮书指出,对非洲而言,中国的产品和技术适合非洲发展的需要,中国巨大的市场也为非洲产品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为非洲资源产品提供了稳定的出口市场。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通过中国和非洲人民的共同努力,中非经贸合作一定会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不断发展。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经贸往来不应因为一些人的“妖魔化”而停滞。(记者李云路 王希)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