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我们赶上了中国的新时代”——一封来自老挝的感谢信

“我们赶上了中国的新时代”——一封来自老挝的感谢信

2021年12月04日 00:31 来源:新华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新华社上海12月3日电 题:“我们赶上了中国的新时代”——一封来自老挝的感谢信

  新华社记者吴宇、王婧媛、陈杰

  “我们欣喜地发现,自己既是澜湄合作的受益者,也是中老友谊的见证者。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老挝青年。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到的知识……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在上海的学习让我们赶上了中国的新时代,赶上了世界最先进的铁路从中国连进老挝,也连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我们知道是您的‘一带一路’倡议让我们有了在中国学习的宝贵机会,让我们有了成为‘老挝詹天佑’的闪耀梦想。今天,我们写这封信,最想表达的就是对中国人民的感谢和想念,以及对您的感激。最重要的是,中老铁路就要通车了,我们最大的期盼就是今后有机会在老挝、在中老铁路见到您,见到中国的老师、朋友,也请您、请中国的师友们看看我们的学习成果,走走这条通向中老共同美好未来的希望之路!”

  在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前夕,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铁道工程专业第一届9名老挝留学毕业生用中文写给习近平主席一封信。这封饱含深情的信是如何写成的?新华社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据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负责人介绍,2018年,与中老铁路项目相呼应,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启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教育合作,首批9名老挝学生来到上海接受本科教育。2019年和2021年,先后又招生两批,共计31人,其中部分是研究生。这是中国首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铁路技术人才。

  从中老两所大学启动国际教育合作,到关心帮助在沪老挝留学生应对2020年初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考验,安排好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全程参与,担当起这批远离家乡的老挝留学生“家长”的角色。

  佟朗等9名学生去年11月底结束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留学生活,通过沪昆高铁回国,开展为期一年的毕业实习。他们在信中汇报:“我们9名同学今年全部顺利毕业,而且非常荣幸地加入了服务中老铁路的大军,即将成为通车后的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

  目前回到老挝苏发努冯大学的佟朗告诉新华社记者,其实在离开上海的时候,同学们就有了给习主席写一封感谢信的想法。今年11月,眼看离中老铁路通车时间越来越近了,写信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大家用了半个月商议信件内容,决定由佟朗代表9人执笔。

  “这个时候,我们9人分处琅勃拉邦和万象两地。信在琅勃拉邦写好,在当地的同学签了名,再通过正在试运营的中老铁路邮寄到万象,那里的同学再签名。最终交给中国驻老挝大使馆。”佟朗说。

  这位23岁的年轻人强调,这封信正是通过中老铁路传递的,“我们与这条中老友谊之路有缘”。由于是用中文写信,他们依据中文习惯使用了“中老铁路”“中老友谊”等表述。

  在感谢信中,9名老挝留学生用了“朋友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吃米忆田恩,吃鱼念水情”两句老挝民谚。他们写道:

  “在那里(上海),我们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指导,树立了做‘两个工程师’的目标——维护中老铁路的工程师、维护中老友谊之桥的工程师。”

  “我们亲历了两国在各自抗疫最困难时同舟共济、雪中送炭、守望相助的可贵情谊,亲身感受到中老两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肝胆相照。”

  “我们越来越忘不了、越来越舍不得中国这个‘第二故乡’。”

  佟朗表示,这其实也是一封酝酿了三年的感谢信,从他们2018年踏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留学之日开始。

  在同记者的微信交流中,佟朗展示了他新近获得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电子版毕业证书。东南亚灿烂的阳光下,佟朗手捧打印出来的毕业证,意气风发。

【编辑:房家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