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面对这段历史:参观者留下221939份呼唤和平的心声

面对这段历史:参观者留下221939份呼唤和平的心声

2021年12月07日 17:0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面对这段历史:参观者留下221939份呼唤和平的心声
    每年有超过百万人次的参观者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并留下呼吁和平的心声。(资料图) 泱波 摄

  中新网南京12月7日电 (记者 申冉)“铭记历史、以史为鉴”“了解历史、祈求和平”……2019-2021年,三年间,数百万参观者在观看《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后,留下这样的心声。7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向公众发布了该馆参观者留言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其中“历史”“铭记”“和平”等词语成为中外观众留言的高频词,“不能忘却的南京大屠杀历史”则是大部分观众参观后的普遍感受。

  据纪念馆副馆长时鹏程介绍,“位于纪念馆史料陈列厅的《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作为基本陈列,长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年参观人数一度高达800万人次。自2020年开始,纪念馆实行了预约参观的模式,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年均参观人数仍保持在100万以上。开展以来,展览带给观众怎样的体验?观众参观后有怎样的感想?有什么样的收获?有哪些意见和建议?为了更好地评估展览和服务观众,同时作为智库‘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的重大课题,馆方选取了2019-2021年观众留言,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得了一份特别的研究报告。”

  据统计,2019-2021年,该馆共收到观众留言221939份,其中境外参观者留言1564份。

“不能忘却的南京大屠杀历史”是大部分观众参观展览后的普遍感受。(资料图) 泱波 摄
“不能忘却的南京大屠杀历史”是大部分观众参观展览后的普遍感受。(资料图) 泱波 摄

  通过大数据分析,留言中,国内观众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最大来源地为华东地区,安徽、江苏、山东三省位列前三。境外参观者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德国等77个国家和地区,以周边邻国为主;从年龄上看,国内外观众均以青少年为主体,平均年龄约23岁,“90后”和“00后”留言观众占比超过80%,青少年是纪念馆参观者的主要群体;而从职业上看,留言观众有大学本科及研究生、中小学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各类企事业单位职工、军人、公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离退休人员等9类职业,其中留言的主要群体为学生,占了六成以上;在语种上,有27种外语,外籍观众里用英语留言的占60%以上,还有15%的外籍人士选择了使用中文留言。

  “通过高频词分析、语义分析、主题分析、情感分析、交叉分析等方法,我们对22万多纸质留言进行了系统梳理。”时鹏程介绍,其中,国内观众积极情感的留言占比超过90%。从留言主题来看,国内观众表达最多的是“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其次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珍爱和平、逝者安息”“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等。国外观众表达最多的是“了解历史、祈求和平”,其次为“铭记历史、世界和平”“以史为鉴、不再发生”等。

  在国内观众100个高频词和国外观众50个高频词中,“历史”“铭记”“和平”“勿忘”“中国”等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不忘南京大屠杀历史,是人们参观后的普遍感受。

  其中,有老师留言表示,回去后要把纪念馆的所见所闻讲给学生听。

  有外国观众留言,不要忘记这段惨痛的历史:一位巴基斯坦观众写道,“参观纪念馆后看到了很多之前不了解的历史。”一位韩国观众写道,“看完展览感触很深,眼角流下了伤痛的泪水。”

  对于国内参观者来说,“国耻”“牢记”“初心”“使命”“自强”“强大”“祖国”“振兴中华”等关键词处于语义网络结构的中心位置,许多人表达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心声,表示要“缅怀先烈”“把我们的国家守护好”。

  还有一些孩子还不会写字,用拼音写下长大后要报效祖国的心声。

  “留言最多的主题则是‘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尤其是‘和平’一词与大多数关键词联系紧密,表明不少观众在参观时对和平有了思考。”时鹏程还公布了出现最频繁的几段留言:有观众曾“觉得无法原谅日军侵华的罪行,但参观完后觉得我们要记住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有观众则写道“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汲取经验教训,防止悲剧再次发生。”有观众感言“走进来是黑暗的,但走出来时场外一片光明。牢记的是历史,向往的是和平!”

  还有不少国外观众在参观后,增强了对和平的共情,频繁提及“同样”一词,并与“大屠杀”“铭记”“历史”“未来”等词密切关联,表达了“感同身受”的心理与对“人类和平”的祝愿。

  时鹏程表示,“从中外观众的留言内容看,我们希望‘用史实发言、让文物说话’的策展理念基本实现。纪念馆将继续推进观众留言数字化,根据留言内容的分析,继续加强对史料情节、文物背后故事、人物遭遇经历的挖掘和展示,结合展览做好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活动,通过展览进一步增进国际交流,把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团结起来。”(完)

【编辑:朱延静】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