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一家三代军人接力戍边七十载——把青春热血融入祖国边疆

分享到:

维吾尔族一家三代军人接力戍边七十载——把青春热血融入祖国边疆

2022年12月06日 09:50 来源:解放军报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维吾尔族一家三代军人接力戍边七十载——

  把青春热血融入祖国边疆

  喀喇昆仑,雪,下了一夜。天刚放亮,远处高耸入云的雪山,银装素裹若隐若现。

  新疆军区某红军团副参谋长穆拉迪里掏出手机,收到父亲发来的信息:“儿子,山上冷,记得多加衣服。身体好,工作才能干好。”

  执行高原驻训任务已有一年多,对于穆拉迪里而言,各种变化似乎从未停止。从千里之外的家乡来到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除了环境上的巨大差异,还有父母逐渐增多的关心。这些,都是以前不曾有过的。

  “爸,我这边一切都好。这几年,高原上条件好多了。我相信,我们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强大的。”党的二十大刚闭幕,穆拉迪里看着报告中擘画出的国家和军队建设发展的宏伟蓝图,内心满是自豪。

  工作间隙,穆拉迪里仔细擦拭着桌上摆放的全家福。这张照片拍摄于17年前。当时,父亲一身戎装,沉稳含蓄;他与弟弟刚刚步入军校,英姿勃发;母亲站在中间,满眼温柔。

  这张照片,定格了这个维吾尔族家庭的温馨画面,也成为这名边防军人的温暖陪伴。

  70多年前,爷爷克日莫夫走上“生命禁区”,后来又在西藏阿里扎根奉献;紧接着,父亲穆赫塔尔投身军营、守边固防;如今,穆拉迪里与弟弟迪里穆拉提走上战位,成为家族第三代边防军人……

  谈及自己一家三代军人接力戍边的故事,穆拉迪里说:“我和爷爷、父亲的差距还很大。”

  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向全体青年发出号召: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今天,我们走近穆拉迪里一家,品读不同时代的相同初心,追寻他们将青春热血融入祖国边疆的感人故事。

  爷爷的信仰

  义无反顾跟党走,一走就是一辈子

  穆拉迪里的记忆中,爷爷克日莫夫不怎么说话,常常一坐就是一天。

  老人时不时望向远方,仿佛那里有他诉说不尽的人生回忆和牵挂——

  1950年8月,一支队伍从昆仑山脚下悄然出发,向西藏阿里高原挺进。最终,这支队伍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后,成功解放阿里,被授予“进藏先遣英雄连”荣誉称号。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支队伍末尾,还有几名维吾尔族青年组成的驮工队伍。他们赶着一百多头牲畜,担负着给先遣连运送给养物资的任务。这几人中,就有来自新疆于田县的青年克日莫夫。

  一路上,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平均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还要翻越有着“万山之祖”称号的昆仑山脉。

  长时间穿行在雪山冰峰间,克日莫夫患上了严重的雪盲症,眼睛红肿、泪流不止。同行的几名年轻人打起退堂鼓,相继离开。

  “走,还是留?”克日莫夫心里也泛起嘀咕,“全县推选我们来给解放军运送物资,这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啊!离开时,乡亲们夹道相送,我又怎么忍心让他们失望?”

  克日莫夫下定决心,继续前行。他每天用雪球擦眼睛,一路咬牙跟着队伍,战严寒、忍饥饿。一个多月后,成功抵达阿里,完成运送任务。

  爷爷的故事讲到这里,穆拉迪里忍不住问父亲:“为什么当时全县那么多人,唯独爷爷被选为运送队里的一员?”

  父亲没有急于解释,而是讲完了剩下的故事——

  时隔半年,克日莫夫返回新疆于田县,成为全县人民的骄傲。当地政府破格批准他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服役期间,由于各项素质突出,他很快成长为一名军官。

  当时,克日莫夫是家族中首位军人。他的工作单位就在家乡,家人也都在身旁,乡亲们常常羡慕不已。

  谁也没有想到,1965年底,克日莫夫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不解的决定。

  当时,部队需要调派一名干部,到西藏阿里工作。克日莫夫挺身而出,说自己给“进藏先遣英雄连”送过给养,有一定高原生活经验。

  就这样,克日莫夫来到西藏日土县某中队担任中队长,一干就是5年。

  父亲讲到这里时,流露出一丝遗憾与悲伤。原来,爷爷从西藏返回后,整个人的身体已经快垮了。

  由于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训练,加之高原生活保障水平十分有限,爷爷的身体每况愈下,最严重时都站不起来,还伴随着头晕、厌食。即便如此,他始终未向组织提过要求。

  后来,爷爷的身体实在难以支撑,上级将他调离阿里。在组织安排下,他回到家乡武装部任职,直到服役满35年光荣退休。

  “解放军是党的部队。要是没有共产党为我们带来好日子,我们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父亲的话语解开了穆拉迪里心中的疑惑。

  这是幼时的穆拉迪里第一次听到关于共产党的故事。他知道了,因为共产党是少数民族群众的大恩人,爷爷才会义无反顾地跟党走,一走就是一辈子。

  父亲的选择

  风雪巡逻路上,那个挺拔坚定的身影

  “离群被雪埋,离众被风刮。”对穆拉迪里来说,父亲穆赫塔尔常挂在嘴边的这句维吾尔族谚语,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从小生活在部队大院,穆拉迪里和弟弟迪里穆拉提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养成了属于自己的一日生活制度。

  每天只要一听见起床号,父亲就带着两个孩子在院子里出早操,锻炼完身体,要整理床铺,晚上必须按时就寝。

  耳濡目染,穆拉迪里和弟弟从小就萌生了当兵的念头。初中毕业,穆拉迪里说自己想当兵。看着儿子格外坚定的眼神,父亲备感欣慰,给儿子争取到一次体验军营生活的机会。

  训练时,40多摄氏度的高温炙烤,让穆拉迪里的脖颈火辣辣地疼。真切体验到当兵的艰辛,穆拉迪里不由得想退缩放弃。

  “男子汉大丈夫,决定要去做一件事情,就要让这件事善始善终。既然你选择了要当兵锻炼,那更要坚持下去,苦不苦、累不累,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懂得。”父亲语重心长地说。

  那个夜晚,穆拉迪里从父亲脸上看到了一丝失望与不甘。风拂过父子俩的脸颊,吹落了穆拉迪里眼眶里的泪珠。父亲走过来,把手轻轻放在他肩上。

  “爸爸,我一定会坚持下来!” 这是穆拉迪里对父亲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挑战。

  也正是这次当兵体验,让穆拉迪里对父亲有了全新的认识。

  父亲穆赫塔尔上中学时,成绩优异,担任学生骨干,老师们都认为他是考大学的好苗子。

  一天课间,身着军装的征兵人员走进教室,询问同学们有没有人愿意参军。

  “我去当兵!” 仿佛潜意识中早已准备好了回答,16岁的穆赫塔尔站了出来。

  一路颠簸,运兵车来到新疆某边防连,穆赫塔尔的军旅生涯正式拉开帷幕。新兵下连后,由于军政素质优异,经连队推荐后他通过考核被军校录取,成为一名军官。

  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边防线上,齐腰深的积雪中,排长穆赫塔尔带着一队官兵巡逻。奋力爬到山顶后,他们身上的棉衣已被汗水浸湿。

  那段日子,穆赫塔尔不仅要负责每一个点位的巡查,还要与当地牧民交流沟通,确保边境畜牧安全。

  风雪巡逻路上,穆赫塔尔的身影是那么挺拔坚定。长时间的高寒环境,让穆赫塔尔双手、耳朵都长出厚厚的冻疮,一到春天便破裂流脓,难以愈合……

  后来,组织安排穆赫塔尔回到新疆老家任职,在武装部负责征兵工作和民兵训练。那时,交通不便,他常常骑着自行车,前往几十公里外的乡镇,统计人员信息、服兵役状况。返回家时,往往已是大半夜。

  从穆拉迪里记事起,父亲胸前就总别着一枚闪闪发光的党徽。听完父亲战友讲的一个故事,穆拉迪里似乎更体会到了这枚党徽的分量。

  那一年,当地突发山洪,雪山融水裹挟着泥沙,瞬间将庄稼、田地淹没,威胁着百姓生命安全。父亲临危受命,带队赶赴河堤决口一线,吃住都在抗洪现场,手脚被泡得肿胀发白……

  几天后,水势减弱,给养物资也送了上来。大家连忙脱下身上满是泥巴的衣服,换上干净棉衣。

  这时,父亲发现前来送物资的小伙子蜷缩一旁,冻得瑟瑟发抖。原来,由于物资紧缺,当地政府优先将物资紧急拨配给了抗洪一线。

  “给,我的衣服你先穿上!”得知情况后,穆赫塔尔二话没说,把自己的棉衣递给那个小伙子。

  “我们来,就是为了帮助老百姓。有了衣服,肯定也是他们先穿。更何况,我还是一名党员!”父亲抖了抖身上湿漉漉的衣服说。

  “从那以后,我便一直将父亲作为自己的榜样。我下定决心,早晚也要成为他那样的军人。”穆拉迪里说。

  哥哥的承诺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3月16日,4500米高原留念,兄弟两年没见,只有感动。”

  那天,新疆军区某红军团副参谋长穆拉迪里,将自己和弟弟的一张合影发给家里,并配了这样一段文字。

  2021年3月,穆拉迪里所在单位奔赴高原执行任务。他的弟弟迪里穆拉提也在高原驻训。

  一次外出执行任务,在一个中转站,穆拉迪里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再三确认后,他认定,那就是自己的弟弟。

  此刻,穆拉迪里再也忍不住眼角的泪水,声音也开始哽咽:“迪里穆拉提!”

  弟弟也发现了哥哥,兄弟二人冲向对方紧紧相拥……

  看着兄弟二人的照片,父亲感动不已,当即回复:“我只有激动,祝福你们俩。”

  穆拉迪里军校毕业后,驻守边疆已有十多年。2003年,他以和田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军校,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次年,弟弟迪里穆拉提也紧随其后,考上军校。

  穆拉迪里毕业分配之际,除了回新疆,还有一些条件较好的内地城市可以选择。这时,他有些举棋不定。

  假期结束返校前,父亲将穆拉迪里叫到一旁,交给他一样东西——一块叠得整整齐齐的老式手绢。

  “这个手绢,是你爷爷留下来的,从西藏到新疆,陪伴了他几十年。现在,我把它交给你,希望你能明白其中的意义。”父亲没有多说。

  那天晚上,穆拉迪里翻来覆去,脑海中不断涌现着爷爷与父亲的身影:“同样是军人,爷爷和爸爸坚守战位,为边疆奉献了全部青春,而自己……”

  早上起床时,穆拉迪里将手绢取出来,看了又看。突然,他摸到手绢里还包着什么东西,连忙打开——正是父亲那枚已经有些褪色的党徽。

  这一刻,穆拉迪里真正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初秋时节,新疆阿勒泰万里黄叶飘落,三步一景、十步一画。刚刚担任排长的穆拉迪里,却无心欣赏美景。

  2006年8月,穆拉迪里毕业到部队不久,就迎来军旅生涯的第一个挑战——奔赴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支援国家光缆施工建设。

  盐碱地、沼泽地、沙漠……处处留下穆拉迪里和战友们奋战的身影。由于长期使用铁锹、钢钎,他们手上起泡、脱皮,一天施工下来,吃饭时连筷子也抓不住,只能用手指抓着面条吃。

  顺利完成施工任务返回时,穆拉迪里给父亲寄去一封信:“爸爸,这是我来到部队的第一项任务,我没有让你失望。这段时间,不仅磨炼了自己的意志,也找到了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感觉。我相信,自己一定会将这条路坚持到底。”

  由于在光缆施工任务中的出色表现,穆拉迪里所在排荣立集体三等功。这次经历,也让他军旅生涯的第一步迈得格外坚实。

  如今,来到西藏阿里,站在爷爷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回想起自己这一路走来的种种经历,穆拉迪里心中感慨万千。

  初上高原,穆拉迪里便出现剧烈的高原反应。一次登山训练,稀薄的氧气与强烈的紫外线让他呼吸困难、头晕脑涨。就要放弃时,他抬头望了一眼山顶,皑皑雪峰,分外灿烂夺目。

  “当年,爷爷不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吗?现在我又怎么能倒下!”穆拉迪里一边给自己打气,一边努力调整呼吸,一点一点向前挪动……

  “原来,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后,才真正懂得父辈们的不易。过往他们所走的每一步路,今天我都要走得更加坚实!”训练结束后,穆拉迪里在日记本上写下这句话。

  这更像是一个约定、一个承诺,是三代军人之间最朴素亦最亲密的联系。

  弟弟的追随

  有过退缩,更要坚定地大步向前

  在穆拉迪里心中,弟弟迪里穆拉提似乎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那时候,父亲带着两个孩子到各个乡镇,挨家挨户宣传征兵政策。每次宣讲政策时,迪里穆拉提都躲在哥哥背后,不敢开口。

  2007年6月,迪里穆拉提即将军校毕业。他拨通了父亲的电话,“爸爸,您和爷爷都是边防军人。哥哥毕业后,也回了新疆。我毕业后,能不能换个环境发展?”

  虽然没有挑明,但父亲还是明白了小儿子的想法:“你从小就比哥哥内向。许多事,都是他做了之后,你才敢去做。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你能回到边疆,大胆地跟你哥哥比一比,看看谁坚守时间更长,取得荣誉更多!”

  父亲使出激将法,迪里穆拉提陷入沉思中——

  那次军校放假期间,哥哥主动提出,回爷爷的老家于田县,帮父老乡亲们干活。当时,他毫不犹豫地跟着哥哥来到乡下。

  恰是农忙时节,田地里,哥哥总是一马当先;生活上,哥哥也和街坊们打成一片。而他呢?还是小时候躲在哥哥身后那样……

  那是迪里穆拉提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与哥哥已经拉开了如此大的差距。想到这里,他下定决心,听从父亲的建议:回新疆,和哥哥比一比!

  军校期间,迪里穆拉提学的通信专业。谁知,毕业后他却分到一个步兵连。专业技能不熟练,部队节奏难以适应,迪里穆拉提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那段时间,迪里穆拉提常常给哥哥打电话,倾诉心事。哥哥把自己在基层摸爬滚打的经验分享给他,助他渡过难关。

  几年来,迪里穆拉提不断成长,后来被任命为新疆军区某部装步三连连长。迪里穆拉提被连队先辈们的故事深深震撼,也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

  那段时间,早上一起床,迪里穆拉提先带全连一起完成五公里越野;操课时,他认真向老班长们请教装备操作方法;晚上熄灯后,他又钻研指挥技能……

  “要把连队带好,首先自己要是尖兵。”迪里穆拉提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个英雄连队再立新功。凭着这股冲劲,他带领连队攻克一个个难题,多次在大项演习任务中取得佳绩。

  2020年,迪里穆拉提随部队来到雪域高原,成长为所在部队首位少数民族股长,担负起全团的信息保障工作。

  这里,是边防亦是故乡。

  一家三代人,70年接力戍守边疆,从青春年少到鬓角染霜,赓续的是家族荣光,不变的是使命担当。

  “好男儿,就是要当兵”

  ■穆赫塔尔

  “好男儿,就是要当兵!”许多年前,父亲对我说这句话时,我年纪尚小,并不理解。那时候,我甚至会抱怨,为什么父亲连在家多待一会儿的时间都挤不出来。

  1976年12月,带着这个疑问,我报名参军。出发前一天晚上,我与父亲围坐在家里的火炉旁聊天。

  “孩子,祝贺你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这是我们全家的光荣和骄傲。爸爸给你提几点要求,你务必做到……” 父亲的一席话语,足足影响了我一生。

  后来,母亲告诉我,我上车后,一生要强的父亲悄悄抹起了眼泪。

  带着一腔热血,我来到祖国西陲的边防连。许多人都说,守边防苦,可真正有多苦,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有最深的体会。

  那时,一封封书信成为我与父亲唯一的联系方式。他不断地鼓励我,为我注入前行的勇气。在日复一日的历练中,我也逐渐理解了父亲对身上军装的热爱——只有我们守护好国家,才能让人民拥有幸福的小家。

  一路走来,父亲教导我,工作上要严要求、生活上要低标准,要提倡节俭、艰苦朴素……这些让我受益匪浅的做人道理,我后来也一一传授给两个儿子。

  “好男儿,就是要当兵!”时隔多年,我又将父亲这句话,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希望他们能扛起军人应有的使命担当,赓续家族的荣光。

  兄弟俩在部队遇到的坎坷挫折、磨砺挑战,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无数次想细细询问他们的近况,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作为一名父亲,我能做的,就是全力支持他们在部队建功立业。

  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这些年来,我亲眼见证了兄弟俩的成长。作为一名服役29年的老兵,我激动之余也感到,他们这一代军人肩头的担子更重了。面对新的使命任务,我希望他们能尽职尽责,在各自岗位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崔浩浩整理 本报特约记者 高群 通讯员 崔浩浩 记者 李蕾 解放军报)

【编辑:房家梁】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