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威龙”振翅海天 ——记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一大队

分享到:

驾驶“威龙”振翅海天 ——记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一大队

2023年06月08日 05:4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抗美援朝英模部队巡礼

  驾驶“威龙”振翅海天

  ——记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一大队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勇往直前、浴血奋战,为保家卫国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70年来,全军官兵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阔步前行。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本报特开设“抗美援朝英模部队巡礼”栏目,敬请关注。

  ——————————

  5月中旬的一天,子夜时分,咆哮的轰鸣声突然打破深夜的寂静,数架歼-20战机喷着蓝色火焰加力起飞,朝着预定空域奔去,一场围绕高难课目的红蓝对抗激烈打响。参与对抗的飞行员,全部来自抗美援朝战场上打出赫赫威名的王牌劲旅——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一大队。

  1951年10月,在大队长王海带领下,该大队年轻的飞行员飞赴朝鲜战场,投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面对强大对手,他们以“空中拼刺刀”的血性胆气,驾驶米格-15战机升空迎敌80多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创造“15∶0”空战奇迹,涌现出王海、孙生禄、焦景文等战斗英雄,一大队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

  胜战基因代代相传,70多年来,“王海大队”转战祖国大江南北,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战备训练点滴日常,打头阵、当尖刀,敢为人先、敢于担当,奋飞在捍卫国家利益的最前沿。“王海大队”是空军首支整建制列装歼-20战机的作战部队,进入新时代,这个部队飞越巴士海峡、宫古海峡、对马海峡,出色完成东海防空识别区常态化管控、南海战巡、巡航台岛等一系列重大任务。

  一战成名

  在“王海大队”荣誉室前,一架米格-15原型机直指苍穹,机身上9颗五角星鲜红夺目。当年大队长王海就是驾驶着这架战机驰骋在朝鲜上空,与不可一世的美军展开殊死搏斗,空战中每击落击伤一架敌机,就在所驾驶的战机上画一个五角星,这些五角星既是大队飞行员英勇作战的见证,更是无上的荣耀。

  一群飞行时间仅有几十小时,年龄不过20多岁的年轻飞行员,为什么敢于在异国他乡不畏生死、不惧强敌,能够打败参加过二战的美军飞行员?在荣誉室里一本摘录“王海大队”英雄日记的史料里,我们找到了答案。史料记载了一段王海曾说过的话:“党教导我们,一个指挥员、一个共产党员,决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应该想办法坚决克服困难完成党和祖国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

  时隔多年,透过这些掷地有声的文字,我们依然能够强烈感受到英雄前辈们的忠诚品格、胜战豪气。这是他们的力量源泉,也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高擎的精神旗帜。正是凭着为党为国为民的忠诚底色,“王海大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打一仗,进一步,取得了辉煌战果。

  1951年11月18日下午,朝鲜清川江畔,“王海大队”奉命迎击北犯之敌。当机群到达清川江附近上空时,发现左方低空有60多架美军F-84型飞机在盘旋活动,有的正向清川江桥投炸弹,地面上冒起一股股浓烟。

  趁着敌机还未察觉,王海当机立断,率领6架战鹰忽然从6000米高空直扑敌机。美国飞行员大多参加过实战,很有经验,他们将飞机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大圆圈,当任何一架飞机受到攻击时,后面一架美机就会咬住对方的尾巴,使攻击者处于被动挨打态势。

  危急关头,王海急中生智,决定充分利用米格飞机垂直机动性能优势,下令先爬高占位,再俯冲攻击。经过上下几次俯冲,美机“圆圈阵”被打乱了。他们抓住有利战机,连续猛攻。这一天,“王海大队”创造了5∶0的辉煌战绩。

  随后,反应过来的美军在战场上投入更多战机,“王海大队”面临的战斗更多更艰难。但大队飞行员没有一个人退缩,崇高的信仰让他们愈战愈勇、毫不畏惧。在接下来的几场空战中,他们共击落击伤敌机15架,创造了“15∶0”的空战奇迹。

  1951年12月3日,孙生禄驾机升空后不久,便遭10架敌机围攻。在炮火猛烈攻击下,他的战机伤痕累累,操作已经十分困难。但为了能够牵制敌人,保证我方机群的安全,他顽强地坚持战斗。直至最后弹药耗尽、飞机起火,他用尽余力,驾驶着熊熊燃烧的战机,把自己当做最后一枚炮弹,向敌机猛撞过去,血洒万里长空。

  如今,一茬茬“王海大队”飞行员早已把先辈的胜战基因融入血脉。他们坚定维护核心、自觉看齐追随,始终做到“搏击长空心向党、飞行万里不迷航”,用行动践行着“听党话、跟党走”的铮铮誓言。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王海大队”飞行员驾驶刚刚换装的歼-20战机,以战斗编队飞越天安门上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向世人展示英雄传人的赤胆忠诚。

  一心向战

  提到“王海大队”,就不能不提战斗英雄焦景文,他还有一个耳熟能详的称号——铁杆僚机。作为大队长王海的僚机,他像一面坚实的“盾牌”,守在长机周围,抵挡敌人的炮火,当长机遇到危险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进行配合掩护,甘当无名英雄。

  在一次战斗中,焦景文驾机掩护王海与敌机缠斗。突然,王海拉起机头,极速跃升,焦景文也猛拉杆紧跟上去。转瞬之间,王海驾机俯冲而下,焦景文也紧跟着长机猛冲下来。就在王海向一架敌机狠狠射击的同时,另一架敌机却抬起机头,准备向王海攻击。焦景文对此早有预判,没等这架敌机射击,就向其发起攻击。与此同时,第三架敌机正在焦景文飞机尾后向其开火。

  在前有敌机正在向长机进攻,后有敌机向自己开火的危急关头,焦景文毅然作出掩护长机的决定,不顾身后敌机扫射,坚持狠狠咬住前面那架敌机不放,直至将其击落。这次战斗,焦景文掩护长机击落敌机2架,自己也击落敌机2架,并驾驶负重伤的飞机安全着陆。

  “王海大队”特级飞行员李德兵第一次听到焦景文的英雄事迹,是在十几年前刚刚来到这支英雄部队的时候。当时他便立下志向,要成为像焦景文那样的英雄,在自己的岗位上履好职尽好责,在危急关头勇挑重担,敢于担当。

  那年,空军首次组织自由空战比武竞赛,全空军的飞行尖子同场竞技,没有经验可循,风险高、压力大。面对重重困难,李德兵主动请缨,全身心投入紧张的任务准备之中。从装设备的极限性能,到电磁干扰、信息支援等新型作战样式,再到长僚机之间的协同配合,李德兵没日没夜连轴转,遭遇了很多瓶颈难题。每当这个时候,他脑海里都会浮现出焦景文长空驱敌的战斗身影,这给了他不竭的动力。最终在比武中,初出茅庐的他灵活运用创新战法,以大比分优势夺得“金头盔”。

  去年盛夏,面对复杂电磁环境下体系对抗的全新考验,李德兵再次主动挑起重任,克服思维定势,更新思维理念,填补认知空白,最终凭借过硬能力,经长时间滞空作战,在体系支撑下一举击落“敌机”,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再次夺得“金头盔”。

  不惧挑战,一心向战。走进“王海大队”,和他们的飞行员近距离接触交流,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每一名飞行员都有着一股敢想敢拼的闯劲和干劲。

  在该大队训练记录上可以看到,大队飞行员常态保持检视反思习惯,对照实战标准,专门制订《实战化训练措施》,分别从训练环境、任务规划、风险管控等方面进行细化规范,让复杂环境练兵、极限条件对抗成为训练常态。为了提高训练课目效益,他们将每个飞行架次融合空战、突防、实弹等多个课目,评判标准也更贴近实战化,任何与实战标准不符的战术动作都会被扣分。

  面对困难不气馁、勇承担,在默默中坚守,在厚积中薄发,“王海大队”革命先辈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形成的这些精神特质,在一代代飞行员身上延续传承至今,并在他们身上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一往无前

  刚入朝作战时,“王海大队”并没有旗开得胜。由于缺乏战斗经验,几天下来,他们重复起飞、搜索、返航,但是没有发现美军飞机的影子。王海组织大家研究分析,总结出了在空中搜索敌机的要领,为后续战胜对手创造了条件。

  到后来与敌机短兵相接,每场战斗下来,他们都会开会认真分析敌人的作战特点,总结自己的不足,研究新的战术,正是这种刻苦的学习精神,让他们构想出“高空牵制、中空出击”“集中兵力、打敌一路”等创新战法。

  王海曾在回忆录里写道:“刚刚装备米格-15飞机,大家都不熟悉,战术战法也不了解;为了战斗的胜利,大家学习完就上飞机,下了飞机就研究,晚上熄了灯,还有同志站在凳子上,利用走廊灯光学航理。”

  从不会空战到学会空战,从找不到敌人到战胜敌人,认真学习研究成为“王海大队”创造奇迹的阶梯和桥梁。也正是靠着不断学习、勤于研究的劲头,“王海大队”才能够始终抢抓转型发展的机遇,傲立于战斗力建设的潮头。

  陈鑫浩是“王海大队”一名年轻飞行员,刚到大队不久就赶上换装歼-20战机。他曾认为,只要将飞机精准操控,把动作飞到位,就是一名优秀的飞行员。

  后来,大队浓厚的学习氛围感染着他,让他静下心来对新机理论开始深入研究。他体会到,新装备带来作战理念的升级,未来的作战不再是单兵对单兵的对抗,而是平台对平台、体系对体系的较量,飞行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态势分析、战场管理、判断决策和编组指挥能力。

  “要飞好新机,我们不仅需要‘练技’,更要‘练脑’。”初尝学习的甜头,他便一发不可收,和战友们一起转理念、深钻研,探索新型战机融入体系作战的战术战法,实现从态势感知到指挥控制和任务规划的职能转变,推进新质战斗力快速提升。

  不久后,陈鑫浩驾机执行任务,面对来自不同方向多批“敌机”的拦截,与战友灵活协同、勇敢出击,在兵力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以“零损伤”的代价取得完胜。而此时,他驾驭这款新型战机飞行时间刚过100小时。

  只有在学习上早于对手、好于对手,才能在未来战场上高于对手、打败对手,这是“王海大队”飞行员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们克敌制胜的法宝。特别是近年来,体系联合、联演联训成为常态,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研究的“富矿”。他们主动伸出联合之手,先后与兄弟单位建立联训机制,验证新战法,破解新课题,一个个融入体系的关口障碍相继被打通,实现了战斗力的持续跃升。

  走进“王海大队”飞行员宿舍,走廊的大屏幕上,国际形势发展、军事前沿动态、现代战争战例等每天滚动播放。学习室内,闪烁的电脑屏幕承载着最新战法的动态仿真,飞行员们围坐在一起,对前一日的飞行训练进行全面复盘,展开激烈争论,浓浓的“硝烟味”在飞行员心中弥漫。

  不久前,大队为5名新飞行员组织入队仪式。时任大队教导员赵瑞语调铿锵:“‘王海大队’的荣誉是战场上打出来的,是刺刀见血拼出来的。从你加入‘王海大队’这一刻起,就担负着最艰巨的任务。责任、奉献、牺牲就摆在你们面前。万家团圆时,我们战巡东海直面生死。因为我们的祖国不容任何侵犯!只要一声令下,拎起头盔我们就上,誓死歼灭一切来犯之敌,同志们有没有信心?”

  “有!有!有!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迟玉光 张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陈文韬】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