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打印稿件
“嫦娥一号”今日升空 西安测控中心担重任(图)
2007年10月24日 08:59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资料照片)

  对于整个航天工程来说,卫星腾空那数秒钟的辉煌瞬间,仅仅是又一个新的人类与太空的故事的“序幕”。更多的故事情节,将由隐身在航天发射幕后的卫星测控部门来继续演绎。

  预计10月24日晚,中国第一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即将发射升空。 据介绍,发射升空后,“嫦娥一号”先绕地球飞行4—6天,经过3次加速后,进入第二个飞行阶段,用4天半时间飞往月球,并在距月球表面200公里的轨道上绕月一年,对月球进行全方位探测。

  我国惟一的卫星测控管理机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将作为此次发射的轨道和控制计算备份中心,承担部分测量控制常规任务。

  备份中心 实时接收各种数据

  目前,“嫦娥一号”背后的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已准备就绪,完成了最后测试。作为此次发射的轨道和控制计算备份中心,西安测控中心将承担实时接收火箭各种数据,把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的数据传至所属测控站等任务。

  据透露,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目前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待升空”。

  据介绍,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专门用于载人航天器的飞行控制,而组建于1967年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是我国航天测控网的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各类航天器的测控、回收和在轨管理任务。中心目前可对不同轨道、频段、种类的国内外航天器提供测控支持。

  在神舟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西安测控中心能够利用测控站(船)的外测数据,完成轨道确定、姿态确定、运行轨道控制计算、正常和应急返回控制计算以及自主应急返回控制计算等任务。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如果无法正常工作,西安测控中心则能够继续对飞船进行轨道和控制计算,向飞船发送指令以及引导飞船应急返回。“备份中心是为了预防计算过程中产生误差。”据介绍,备份的另一层含义是,西安测控中心也将实时监视飞船的工作状态,并进行数据处理,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的数据处理结果,将与西安测控中心进行比对,结果一致时才转入下一步执行。

  昨日记者获悉,22日下午,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专门成立“嫦娥一号”指挥部进驻中心监控大楼,就即将承担的测控任务进行了发射前的最后演练,并取得了成功。中心当即对所有设备的状态进行了封存,只待发射。

  当年攻关 回收卫星克服难题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组建40年来,实现了航天测控“飞向太空、返回地面、同步定点、飞船回收、多星管理”五大跨越,圆满完成了6次“神舟”飞船及100余颗卫星的发射测控、回收和在轨管理任务。

  最初的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是伴随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而组建起来的。“当时大多数科技人员对航天测控知识知之甚少。轨道计算、软件设计,都需要从头学起。”据介绍,许多人甚至连计算机是什么模样都没见过。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成功编制出“东方红一号”卫星轨道计算、轨道预报、数据处理等一整套测控方案。1970年 4月24日,我国第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准确预报了卫星飞临世界244个城市上空的时间和方位。

  送卫星上天不易,让卫星返回更难。1975年,我国准备发射返回式卫星。能否首战告捷,航天测控十分关键。这时,一个意外的难题出现了。由于运载火箭推力等因素的限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轨道倾角设定在63度。而传统的卫星轨道计算公式存在一个63.4度的“临界倾角”奇点问题:即卫星轨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处于63.4度时,运算公式中的分母就是“0”,导致无法计算。“63和63.4,太接近了!卫星发射一旦出现入轨偏差,接近‘临界倾角’,卫星的运行轨道就无法计算,或计算时出现很大误差,卫星就不能准确回收。”据该中心相关专家介绍,科技人员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认为既然卫星的轨道倾角无法改变,那就改变计算方法。终于在卫星发射前,找到了一个新的轨道计算方案,避开了“临界倾角”这个难题。

  卫星工作 测控中心是系统核心

  据专家介绍,卫星的地面测量和控制是一件非常重要、非常精细和非常复杂的工作。卫星的地面测控由测控中心和分布在各地的测控台、站(包括测量船)进行。在卫星与运载火箭分离的一刹那,测控中心要根据各台站实时测得的数据,算出卫星的位置、速度和姿态参数,判断卫星是否入轨。入轨后,测控中心要立即算出其初轨参数,并根据各测控台站发来的遥测数据,判断卫星上各种仪器工作是否正常,以便采取对策。“这些工作必须在几分钟内完成。”专家介绍,卫星进入飞行阶段后,负责跟踪的测控台站要立即捕获目标并进行精确测量。测控中心利用这些数据,计算出精确的轨道参数来。

  “卫星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测控中心和各测控台站要不断地对其速度姿态参数进行跟踪测量,不断地精化其轨道参数。”在对星上仪器的工作状态进行测量、分析和处理的同时,还要接收卫星发回的科学探测数据。由此可见,为使卫星正常工作,必须有一个庞大的地面测控系统日以继夜地紧张工作。卫星测控中心是这个系统的核心。

  此外,测控中心还有它的神经网络,即通信系统,它把卫星发射场、回收场以及各测控台站等四面八方联系起来。

  “嫦娥奔月” 进行10次主要控制

  据悉,西安测控中心研发完成的月球探测奔月航天器精密轨道计算系统,受到了航天界专家的充分肯定,确认中心已具备深空绕月精密轨道计算能力。

  据透露,在“嫦娥一号”离开地球到达月球的整个过程中,一共有10次主要的飞行控制事件,它们分别为1次远地点变轨、3次近地点变轨、3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在国内首创设计了以航天器控制语言为核心的中心遥控模式,实现了卫星控制由测控站遥控指令链模式到中心遥控作业工作模式的跨越,满足了对航天器高效、规范、灵活、准确的上行控制要求。这种遥控模式,可以将指令发送间隔由1秒缩短到0.3秒。

  月光宝盒

  越来越拥挤的太空之所以没有变得杂乱无序,是一个神奇的力量引导着这些航天器始终按照自己的轨道飞行。这个神奇的力量,来自于庞大的航天测控网。

  从运载火箭发射和 “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启程”开始,航天测控通信网就通过强大的捕捉机构和能力,始终对“嫦娥一号”的运动和工作状态进行着严密的测量和控制,而在这个测控网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及其下属测控点都承担着重要任务。

  太空抢险 让卫星“起死回生”

  卫星测控就是通过测控网,对卫星进行跟踪、测量和控制。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因担负中国在轨航天器长期管理任务,而被航天界称为卫星在地面上的“管家”与“医生”。

  2006年10月,我国一颗在轨运行的卫星突然发生严重故障,卫星姿态失控,并与地面基本失去联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立即组织专家进行抢救。在正常情况下,确定卫星姿态并不难。然而,由于卫星发生故障后,往常用来确定卫星姿态的方案和技术手段已不能使用。他们另辟蹊径,利用断断续续获得的零星数据,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确定了失控卫星的姿态。卫星的姿态确定了,接下来就要掌握卫星姿态的变化规律,以寻找出最佳的抢救时机。卫星姿态的变化,受到空间磁场、高空大气、重力梯度等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在国际航天领域里,这是一个令专家犯怵的技术难题。对中国专家来说,掌握失控卫星姿态的变化规律,也是以前从未做过的工作。

  在那些日子里,专家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可以利用数据进行不断修正的姿态预测方案。经过一次次仿真模拟,一次次技术验证,终于准确预测出12月上旬某天是最佳的抢救时机。错过这个战机,卫星就可能永久失控,成为太空垃圾。

  即使是这个最佳抢救时机,每次可供利用的控制窗口也只有短短的10秒。但按传统方式实施抢救,发送指令和数据的时间至少需要30秒。又是几个昼夜的攻关。最终通过调整指令结构、创新判别方式、改进程序设计等途径,把遥控发令时间成功缩短到了8秒以内。随着一条条指令的发送、一项项数据的注入,失控69天的卫星,终于“起死回生”。 

  古诗今说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代诗人李商隐这首《嫦娥》,感叹嫦娥偷吃不死药后飞上月亮,想回人间却无能为力,只能夜夜感受孤冷凄凉。今天的“嫦娥一号”,飞向月亮也是一去不还,但她却不会后悔,因为地面控制中心随时会和她“联络”,她一点都不会感到寂寞,更何况,“嫦娥一号”之后,她的“妹妹”们也将相继奔月,而且去了还能回来。这正是———

  万里银河奔月路,嫦娥自有人间线。

  不悔奔月不回首,再待妹妹来团圆。

  人物特写

  神秘“牧星人”

  李济生:精密定轨 孜孜以求

  李济生,中科院院士、西安测控中心原总工程师。主要从事卫星轨道的精密定轨工作。我国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后,大家都在欢庆,他却望着神秘的苍穹在想,这颗卫星的轨道精度是多少?从那一刻起,他开始了30多年的不懈求索,测定的轨道精度,从几公里级-千米级-百米级-十米级-米级。

  巫致中:受到邓小平接见

  巫致中,这位1963年大学毕业的数学力学系高才生,他的工作是用科学的语言编制一套“信息流程”,将卫星和地面联成一条测控回路,使地面的指令能发到卫星上,卫星上的信息能传到地面,实现人对卫星的精确测量和及时控制。从第一颗卫星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编制了一个又一个的“信息流程”。1987年夏,他作为航天测控系统的代表,被邀请到北戴河并受到邓小平的接见。

  祁思禹:钱学森给他敬酒

  祁思禹,中心技术部高级工程师。1967年,他接受了返回式卫星测控和回收方案的编程任务。1975年11月26日,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顺利升空,按计划3天后回收,可卫星在飞行中突然出现异常,有人建议提前回收。在现场指挥的钱学森说:“把祁思禹叫来”。祁思禹到后回答:“依我们的计算结果,可以按计划回收。”卫星最终按计划回收,取得圆满成功。后来,钱学森亲自为祁思禹敬酒庆功。

  余培军:成功抢救故障卫星

  余培军,199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中心技术部的副总工程师,已参加了30多次卫星和飞船的测控任务,取得了10多项高等级科研成果。其中,有7项填补了国内空白。

  今年2月,一颗刚发射入轨的卫星因发生故障,与地面失去联系。余培军通过对卫星信号消失前的散乱数据进行分析,准确判断出卫星发生故障时的运行姿态,并对故障卫星来电时可能出现的数十种状态制定了不同预案。大年初三凌晨,突然出现的卫星信号被成功捕捉,中心立即发送指令,调整星上太阳能帆板,5天后,卫星恢复正常供电。在预定进行第一次变轨的前一天,余培军和专家们分析后发现,头天为变轨进行准备的天线展开影响了卫星的结构,如不立即采取措施,卫星可能再次失控,他果断提出,提前一天对卫星实施变轨。半个小时后,指令发送到了卫星上,变轨成功。

  王家松:带着成果毅然回国

  王家松,1968年出生,轨道室副主任,从2000年至今,研制和开发具有超前性的高精度轨道软件计算系统。期间,他曾去国外读博,在欧洲空间操作中心组织的“环境卫星”轨道竞赛中,他研发的定轨软件径向精度达到了2-3厘米,一举夺冠。学业完成后,婉拒了导师的挽留,他带着研究成果毅然归国。

  李恒年:精确神五落点预报

  李恒年,软件室高级工程师。今年刚过40,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国家级人选。在执行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前,他对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的实际测量数据,进行了复杂的分析建模,创造性地提出了返回舱气象风修正落点预报方法,经过近百次的仿真测算,不断修正预报落点方案,成功地将飞船返回舱的预报落点,由10公里的精度提高到1公里以内。(记者 俞刚)

编辑:朱鹏英】
相关报道
·西昌突降倾盆大雨 嫦娥今日发射或生变数(图)
·飞控中心总工程师:“嫦娥”升空400秒传回信号
·"嫦娥"发射前12小时程序今晨启动 燃料加注完成
·"嫦娥一号"今晨已加注燃料 发射面对五大挑战
·"嫦娥"将在太空播放《十二木卡姆》等30首音乐
相关专题:“嫦娥一号”发射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