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国土资源部发布"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全文)(4)

2008年04月17日 17: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三、海洋资源

  全国海洋经济稳步增长。200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4929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10.11%。海洋产业增加值14844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0085亿元。海洋油气业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769亿元,同比增长17.3%。海洋油气勘探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海洋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但污染形势依然严峻;近海大部分海域为清洁海域;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状态。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同比减少约0.4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黄河口、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全年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海洋灾害163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37亿元。风暴潮灾害(含近岸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7.15亿元,为主要海洋灾害。海域使用管理取得突破性进展。海域使用权被确立为基本的用益物权。海岛保护与管理进一步加强,全面开展海岛规划、立法、政策研究和保护区建设等各项工作。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日趋完善,出台《海洋功能区划管理规定》。海域权属管理全面规范,严格控制围填海,加强养殖用海管理。全年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6037本,确权海域面积24.46万公顷。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建设迈上新台阶,发布《关于加强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的通知》。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建设大力推进,海域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全国海域行政区域界线的勘定工作取得重要进展,6条省际间海域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签订完成。海域使用管理示范活动深入推进,集中开展养殖用海普查登记和专项执法工作。

  四、国土资源大调查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进一步提高,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区域物化遥工作取得一批新成果。在重要经济区、重要成矿带、重大地质问题区完成了一批大、中比例尺区域物探、区域化探和航空遥感调查工作,更新了一批地质图件,新发现百余处矿化点和一批重要找矿异常区和远景区。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取得新进展。建立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修改完善了新一代青藏高原1:150万地质图;初步编制了青藏高原1:150万前寒武纪地质图、岩浆岩地质图、构造-岩相古地理图、新生代地质图及区域重力、航磁、化探等系列综合图件,建立了相应数据库;在拉萨地体中部发现大规模榴辉岩带。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天然气水合物勘探获新突破。在我国南海北部实施科学钻探,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证实我国南海北部蕴藏丰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区域矿产资源评价取得新突破,形成了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滇西北、罗布泊、乌拉根、骑田岭、豫西南等一批矿产资源基地雏形,其中,驱龙铜矿探获铜895万吨,伴生钼62万吨、银7469吨,矿区实际控制资源量超过1000万吨,已成为我国最大铜矿。

  深部找矿取得重大进展。在安徽庐枞地区新发现隐伏在地下700米左右的泥河大型铁矿;在辽宁桥头深部发现厚大铁矿体,初步预测远景资源量10亿吨。充分显示我国东部地区深部找矿潜力巨大,对于缓解我国铁矿资源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矿产资源重要国情调查全面启动。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储量利用调查工作全面展开,系统分析和总结建国以来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全面掌握矿产资源利用现状,科学评价我国矿产资源潜力,以满足国家层面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需要,促进地质科技进步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发展。

  地下水勘查和地质环境调查成效显著。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为民生服务发挥重要作用。四川红层丘陵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与示范工程施工浅井32万眼,解决了120万人的饮用水困难。在云南泸西县,贵州道真、铜仁县,广西忻城县、湖南龙山县实施示范工程18处,解决25万人饮用水困难和10万亩耕地灌溉用水短缺问题。在宁夏平罗、河北唐县、青海贵德、黑龙江肇庆等地实施地方病严重区地下水勘查和供水安全示范工程,为200多万农民群众找到可供饮用的地下水源,建立34处安全供水示范工程,直接为30多万人提供了洁净饮用水源。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为辽宁省海岸带经济规划与港口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河北曹妃甸和冀东南堡油田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地质环境依据,青岛市、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湿地等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成果,为海岸带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减灾防灾等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地质信息资料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我国1:20万、1:25万、1:50万中比例尺中国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及中国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全面开放,提供全社会使用,这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公益性地质资料的开放程度,服务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改善我国矿业投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五千余种数字化图文地质资料提供在线服务。

  土地资源调查监测取得新进展,完成土地调查报告2731份,主要工作量:1:10万土地资源监测960万平方千米;1:5万土地资源监测30万平方千米;1:2.5万土地资源监测15.4万平方千米;1︰1万土地资源监测112.95万平方千米;1︰1万土地资源调查200万平方千米;1:50万土地资源评价119万平方千米;1︰5万土地资源评价62万平方千米;1︰1万土地市场调查9.98万平方千米。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成果为土地管理服务。80个城市监测成果为土地督察服务;沈阳、吉林、嘉兴、芜湖、武汉和商丘6市监测成果为专项执法检察服务;84个50万人口以上城市监测成果为年度土地执法监察服务;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天津、大庆、昆明、哈尔滨、南昌、成都、银川9市监测成果为复核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服务。

  五、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

  2007年全国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25364起,造成人员伤亡1123人,其中死亡598人,失踪81人。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4.8亿元,四川、重庆、湖南、云南、湖北、广东6个省(市)的损失占全国总数的80.9%。与上年相比,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12.3%和42.6%。

  地质灾害防治进一步加强。完成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培训近300万人;继续开展全国山区丘陵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和重点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继续开展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积极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在重庆巫山、奉节等地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示范站。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成效明显,成功避让地质灾害920起,安全转移37830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5亿元。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取得重要成果。截至2007年底,湖北、重庆两省(市)完成应急治理项目229个、高切坡防护工程1002个,完成231个非应急治理项目的勘查和可行性研究,实施搬迁避让项目128处。三期地质灾害防治1897处群测群防点和122处专业监测点全部建成并投入正常运行,完成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16万余次,预警滑坡险情236处,安全转移850人。

  继续开展全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地下水监测。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共同编制完成《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20)》。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汾渭地区等重点地区地面沉降防治,建立全国地面沉降防治部级联席会议制度。

  推进矿山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和机制创新。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有20个省(区、市)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截至2007年底,中央财政支持开展矿山环境治理项目累计达1118个,投入资金37.1亿元,其中2007年安排项目321个,投入资金12.9亿元。湖北黄石、黑龙江鸡西恒山、吉林白山板石、黑龙江嘉荫乌拉嘎、浙江遂昌金矿等5个国家矿山公园揭碑开园。

  加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中央财政安排2.4亿元资金开展70个项目的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地质公园建设,2007年新增世界地质公园1个,有20个国家地质公园和4个世界地质公园相继揭碑开园。

  加强地热和矿泉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管理。编制《浅层地热能勘查与开发技术规范》;组织开展“中国地热城”、“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和“中国优质矿泉水水源地”评选工作,推进地热和矿泉水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加强矿泉水知识的宣传,联合中央电视台拍摄大型公益性科普宣传片《生命之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编辑:唐伟杰】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更多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