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人民日报:阳光赈灾,善款善用

2008年05月29日 05:20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这几天,中央纪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审计署等五部委派出各工作组,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监管,保证救灾款物真正用于灾区、用于受灾群众。

  可以想见,这些措施的推出,对于遏制“赈灾腐败”的发生,必会产生强大的“高压线”作用。

  人们常说,“信息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其实,经过今年上半年的一些突发事件,可能还应补上一句:第一时间信息公开,是最好的减震器。迟到的信息公开,会使公开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滋生矛盾。

  在“5·12”大地震后,中国政府在灾情的发布、应急的速度、媒体的报道上,做到了与地震灾情的“零时差对接”,信息披露的涉及面也前所未有的开放,制止了谣言,稳定了人心,赢得了国内外的尊重,公众对救灾过程中出现的困难、阻力,也变得宽容而体谅。

  这次在赈灾款物的监督审计方面,跟进速度之快,也是前所未有,从中国红十字总会,到四川省抗震救灾总指挥方面,回应公众提出的一些质疑,就是一种可圈可点的积极姿态。

  不过,与当前公众的关注热情相比,“时间差”还可以进一步缩短。这是因为,与对灾情的关注、应急的措施相比,赈灾款物的流向与使用,环节更为复杂,信息更不对称,而公众对此的监督意识、参与意识更强,期望值与预期指数也更高。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要真正让赈灾资金成为“明白账”、“放心账”,让捐赠钱物的价值,能够最大化使用,及时回答公众的问题,本是监管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于赈灾资金来说,相对于“第一时间回应公众质疑”,更重要的是将关口前移,在第一时间公开捐赠和接收方的相关信息、使用情况。试想,假如人们能很方便地了解救灾款物的来源、数量、种类和去向,甚至连红十字会捐赠了多少顶帐篷,价钱多少,都能一目了然,那些试图借灾发财者,将无所遁形;而公众的担心、顾虑也会自然而然地打消。

  到5月25日12时,地震灾区共接受国内外捐赠款物总计290.55亿元。而另一方面,国务院决定拨付700亿元重建基金、中央财政再安排250亿元资金投入抗震救灾,许多省区市也在压缩机关行政经费,支援灾区重建。整个灾区重建资金预计达到数千亿元。如此巨大的公共财政经费,资金使用效率令人关注。相信公开透明的原则能够贯穿到赈灾物资的管理使用全过程中,我们还能够再上一个台阶:进一步促进改善公益或公共资金的运作机制和监督机制。 (吴 焰 )

编辑:邱观史】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