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汶川抗震救灾呈现六“新”

2008年06月04日 03: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中新社北京六月三日电 题: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汶川抗震救灾呈现六“新”

            中新社记者 张朔

  “在规模空前的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行动中,中国充分发挥了以往的传统优势,如高强度的社会动员能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解放军为民赴难的无畏行动等。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逐渐深入、现代理念逐渐确立,这次抗震救灾还呈现出新的特点。”

  五月十二日,中国遭遇汶川特大地震。二十多天来一直密切关注救援进程的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今天接受本社记者专访,分析此次抗震救灾六大新特点。

  首先,以人为本精神空前彰显。

  近年来,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中国社会深入人心。如今,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生命、保护每个人的尊严,更是从国家领导人到广大民众形成高度一致。在抗灾现场,每当有生命被救出就会响起一片欢呼;为了纪念遇难同胞,国家首次设立全国哀悼日;在处理遇难者遗体时,政府提出尊重他们的尊严。这一切都表明,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

  其次,救援行动极为迅速高效。

  汶川大地震后第一时间,胡锦涛就抗震救灾做出重要指示;震后两小时,温家宝赶赴灾区;数天之内,十多万军人、武警、警察通过各种运输方式赶到灾区;地震、民政、卫生、工业、交通运输、电网、国土资源、气象、安全生产监督等部门协同部署,对灾区进行全面援助。如此迅速地做出大规模部署并进入有效的工作状态,创造了抗击自然灾害的世界纪录。

  第三,科学救援得到高度重视。

  这次抗震救灾改变了以往习惯使用的“人海战术”,而特别重视救援行动的科学性。这反映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能力的迅速提高。其主要表现是:对抗震救灾任务的科学定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积极预防次生灾害,重视善后工作,重视心理干预。尤其是对心理干预的高度重视,大量心理医生和工作者到灾区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活动,这是前所未有的。

  第四,公众参与意识空前提升。

  近年来,中国公众的公益意识大幅提升。这次抗击汶川特大地震就是一次具体表现。“全国人民对灾区进行的无私帮助,构成一幅足以令全世界为之动容的感人画面。”值得一提的是,在公众参与方式上出现了两种新的情形:其一是网民群体的作用开始显现,不仅鼓舞抗震救灾的士气,还积极建言献策;其二是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开始显现,大量志愿者奔赴抗灾第一线直接参与救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信息空前透明。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国政府基于义务、责任和自信,采取了空前的信息透明的做法。大量媒体记者包括境外媒体记者被允许进入灾区进行采访和报道。国家及时公布灾情、抗震救灾、公众捐款数额及用途等最新信息。主要媒体在一个时期内进行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直播,创中国新闻界纪录。信息的高度透明,不仅提高了抗震救灾行动的效率,阻止了可能的谣传,增强了公众对抗震救灾的信心和参与意识,也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第六,对外开放程度空前提高。

  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能否接受别国的救灾援助,表明了一国的开放程度。在汶川抗震救灾中,中国不仅接受了别国抗灾物资及资金的援助,还接受了日、俄、韩、新加坡等国的专业救援队,德、意、俄、日、法、古巴等国的医疗队。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和进一步提升。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吴忠民指出,“因此,认真总结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的经验和教训,并将这些新的进步融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是今后应高度关注的问题。”

编辑:魏恒】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