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黄河第八次调水调沙成功 下游行洪排沙能力提高

2008年07月09日 17: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7月4日从小浪底建管局获悉,小浪底水库自7月3日6时开始按1500立方米/秒控泄,这标志着小浪底水库2008年汛前调水调沙中所承担的任务已经完成。 中新社发 平白 摄



 

    7月4日从小浪底建管局获悉,小浪底水库自7月3日6时开始按1500立方米/秒控泄,这标志着小浪底水库2008年汛前调水调沙中所承担的任务已经完成。此次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下泄水量约40.3亿立方米,水库补水约28亿立方米。小浪底水库水位由调水调沙开始时245.24米回落至调水调沙结束时222.76米。图为6月23日、29日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时的情景。 中新社发 平白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7月9日电 据黄河网消息,记者今日从黄河水利委员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黄河水利委员会于2008年6月19日至7月3日实施的黄河第八次调水调沙,进一步扩大了黄河下游主河槽行洪排沙能力,成功塑造小浪底库区异重流并排沙出库,成为自2002年以来历次汛前调水调沙中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排沙量与下游河道通过流量最大的一次。

  此次调水调沙还首次实施了生态调度,增加了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淡水补给。

  2002年至2004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连续三年成功地进行了调水调沙试验,在此基础上,2005年正式转入生产运行。经过前7次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河底高程平均下降1米,最小行洪能力已由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3720立方米每秒。

  2007年汛后以来,黄河水利委员会继续按照洪水资源化和水沙联合调控思想,在按计划满足下游工农业用水前提下,通过精细调度,为2008年汛前实施调水调沙储备了足够水量。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水库蓄水和用水情况,决定开展这次调水调沙生产运行。

  据介绍,本次调水调沙自6月19日9时开始,至7月3日18时水库调度结束,历时14天。整个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冲刷下游河道,最大泄流达4280立方米每秒;第二阶段,利用位于小浪底水库上游130公里处的三门峡水库下泄大流量过程冲刷小浪底库区淤积的泥沙,使之形成异重流,并往小浪底坝前推进;第三阶段,利用位于三门峡水库以上860公里处的万家寨水库下泄水流过程冲刷三门峡水库淤积泥沙并与前期小浪底库区形成的异重流相衔接,在其连续的后续动力作用下,使小浪底库区异重流不仅排沙出库,而且实现输沙入海。

  本次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以下至入海口全程经过了4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流量,为自“96·8”洪水连续12年以来黄河下游主河槽通过的历时最长、同时也是最大的一次流量过程。小浪底水库最大下泄流量4280立方米每秒,下游主河槽最小平滩流量由2002年首次调水调沙时的1800立方米每秒增大到3810立方米每秒。调水调沙期间,下游河势归顺、平稳,无漫滩情况发生。

  结合本次调水调沙,黄河水利委员会有计划地开展了黄河下游生态调度。6月24日,河口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始人工补水,截止7月4日,本次生态调度共向河口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补水1356万立方米,核心区增加水面面积3345亩,入海口附近增加水面面积18475亩,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效果明显。

  通过本次调水调沙,不仅达到了进一步扩大下游河道行洪排沙能力,成功塑造人工异重流增大小浪底水库排沙比,以及河口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的预期目的,而且加深了对水沙演进规律的认识,为河道整治工程设计提供了原型观测数据。

编辑:朱鹏英】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