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成都15万户受灾群众自建安置房 每套可省1万多

2008年07月12日 09:43 来源:成都晚报 发表评论

  当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眼光聚集在灾区活动板房建设上的时候,另一种灾后重建的重要方式也正在我市各个重灾区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在原有的宅基地上,在原有的耕地边,一间间由农村居民自行修建的安置房已成片建成。

  记者昨日调查发现,部分需要过渡安置的受灾群众本着不等不靠、积极自救的原则,在领取2000元的一次性补助后,纷纷投入到自建过渡房的劳作中;而这些造价低廉、功能较全的自建房,也能为政府节省一大笔建设资金。

  村民讲述

  利用废墟中的材料省了不少钱

  讲述人:彭州通济镇桥楼村王忠贵

  一排排木制房屋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小卖部、卫生间一应俱全……这是昨日下午,记者在彭州通济镇桥楼村3组看到的情景。这就是桥楼村3组村民自己集中修建的一个安置点,一共安置了23户居民。

  脚踩着黄色的地砖,记者走进了村民王忠贵的家中,沙发、电视柜、彩电等一应俱全,56岁的王忠贵正悠闲地坐在沙发上喝茶。记者注意到,这间60平方米的房屋用木板、彩条布隔成了两室一厅,外加一个厨房。

  王忠贵一家共有5口人。“我的儿子、媳妇长期在外打工,一般都是我和老伴、女儿在家,所以这套大房子容纳我们三个人绰绰有余了。”王忠贵说,他家的自建房6月5日开始搭建的,房梁、木门都是从原来房屋的废墟中刨出来的,地砖、水泥则是新买的。“利用原来的材料省了不少钱,加上政府要给我们2000元的住房补助,修建这样一个木制房屋不会花太多的成本。”

  自建房就在宅基地原址上

  讲述人:正忙着搭建自建房的刘树兴

  “这里就是我原来房子的宅基地。”桥楼村3组最后一户开始搭建自建房的刘树兴一边和着水泥,一边对记者说道。5天前,就在这个位置,他用废墟上找出的木料、红砖开始搭房,驻守在此的济南军区某部官兵也帮着他们老两口搭梁、盖石棉瓦,预计明天就能建好。“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能不搬走是最好的。”刘树兴说,自己的几亩耕地就在附近,每天仍然能去干活,和以前的生活方式也没什么不同。

  市建委统计

  约15万户受灾群众选择自建

  记者从一份《彭州市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自建过渡安置房的实施意见》上看到,村民自建房选址上要避开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影响的地段,优先选择靠近原有居住区和可利用公共设施较多的地段,换言之,就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建在原宅基地和耕地边。桥楼村党支部书记刘增保说,全村612户受灾群众中,有近400户选择了入住活动板房,剩下200多户全部选择自建。“兄弟省市的援建不可能包一辈子,还是要多靠自己才行。”

  记者昨日还从市建委了解到,通过受灾群众签字盖印确认,我市共有约15万户受灾群众选择了自建安置房,目前已建成97143套。市建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充分发挥受灾群众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地制宜地自建能确保过冬、使用年限在1到3年的安置房,是灾后重建中另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业内人士算账

  比板房便宜,每套可省1万多

  记者经过连日来在我市各地震重灾区的调查走访,发现由本地和外省市援建的活动板房价格不低,援建单位付出了不小的开支。昨日,一位建筑行业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成都各过渡性安置点选择的板房大多为泡沫扣板结构和钢筋框架结构两种,援建单位从生产地运输到建设完成,每套板房的成本价都在1万5到2万元不等。而受灾群众如果选择领取每户2000元的一次性补助,用于自建房屋,不但可享受原址重建和建筑面积等方面的政策优惠,每套房屋还能为政府省下1万多元的资金负担,这些资金可用于其它形式的灾后重建。

  记者 胡锦枫 实习生 胡莉

编辑:张哉麟】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