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袁隆平超级稻亩产900公斤背后的故事(组图)

2008年09月02日 11:27 来源:广州日报



超级稻实现了袁隆平“穗子像扫把那么长”的梦想。



王洪青老人手捧沉甸甸的稻谷笑得合不拢嘴。

  “吃饭要靠袁隆平!”在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乡“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项目示范基地”一望无际的稻田旁,牛形嘴村农民王洪青兴高采烈地对记者说,“一想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就要率先在我种的稻田里实现,心里那个高兴就别提啦!”

  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领中国专家迎战世界粮食问题的一个新跨越。9月5日,来自国家农业部等的有关专家将齐聚羊古坳乡,对这一结果进行验收,不出所料的话,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届时将在王洪青等农民耕种的稻田里实现!

  目标:亩产900公斤

  去年8月份,眼看长势喜人的水稻即将割镰,可惜突然来了一场“圣帕台风”,一夜之间将水稻刮倒许多。“如果没有那场台风,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去年早就提前实现了!”

  在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乡,“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项目示范基地”的稻田一望无际。9月5日,这里将迎来国家农业部等的有关专家,不出所料,袁隆平院士研究的杂交水稻将在这里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的目标。目前为这项科研攻关协同建立的三个百亩片试验基地均设在湖南,分别位于邵阳隆回、郴州汝城和怀化溆浦。从目前水稻长势看,隆回示范片有望率先冲刺目标点。

  记者上周末来到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嘴村的试验田,但见绿野无际,稻浪千重,好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在田埂上,记者遇到了72岁的老农王洪青。他站在稻秆长得齐腰高的田里,手捧着沉甸甸的稻穗,笑得乐开了花。他对记者说:“我种了几十年的田,长得这么好的稻子,也是头一回见。”

  该乡农技站长邹都乐介绍说,王洪青种的这种水稻是袁隆平院士新研制的品种“科超3218”,前几天经专家田间现场测产,每亩有效穗超过18万支,平均每穗实粒207粒,按每千粒27克计算,预计今年亩产达到1008公斤。“如不出意外,今年牛形嘴村这块102亩的试验田,平均亩产将铁定突破900公斤。”邹都乐说,村里去年就开始种上袁院士的这种超级稻,去年8月份,眼看长势喜人的水稻即将割镰,可惜突然来了一场“圣帕台风”,一夜之间将水稻刮倒许多。最后收割时一测算,亩产只有870公斤。“如果没有那场台风,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去年早就提前实现了!”

  袁隆平:研究杂交稻初衷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湖南安江农校当教师时,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我当时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王洪青老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连声感谢袁隆平。“吃饭要靠袁隆平!”是他发自内心的一句肺腑之言。据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专家介绍,袁隆平院士领衔选育的超级杂交中稻在云南等地创下过小面积亩产1200多公斤的历史纪录,但在水稻主产区湖南,大面积示范种植部分丘块亩产冲刺900公斤,尚属首次。

  超级水稻被誉为水稻的“第三次革命”。我国自1996年启动“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1998年8月,袁隆平向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朱镕基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1000万元予以支持。2006年末,针对我国人增地减的严峻形势和超级杂交稻取得的重大进展,他又提出了“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用3亩地产出4亩地的粮食,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单产和总产,提高农民种粮经济效益。“中国超级稻育种”项目,计划分三期进行。以长江流域中稻为例,第一期目标是育成大面积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水稻品种,这一目标于2000年实现;第二期目标是育成大面积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水稻品种,这一目标于2004年实现。而第三期大面积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原计划在2010年实现,从目前情况看,这一目标要提前在湖南实现了。

  说起研究杂交稻的初衷,袁隆平说:“上世纪60年代,我在湖南安江农校当教师时,亲眼看见过5个饿殍,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桥下,一次看到两个人倒在田里,还有一次看到一个人倒在大路旁。我当时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说,这一梦想目前已基本实现。不过,他现在还有两大心愿,第一个愿望是第三期超级稻研究成功,第二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造福全人类。“现在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达到了200万公顷,我们想在2010年推广到1500万公顷,这样至少可以增加300万吨粮食,够养活将近1亿人口呢!要是这两个‘既定目标’都按时实现了,我正好80岁,如果身体还硬朗,我可能还想攀登新高峰。我仍有老骥伏枥的精神!”

  几年前,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发出了“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引起世界性的恐慌。袁隆平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乐观而且自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而且将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贡献!

  种植者:王洪青老人

  “我喜欢种田,喜欢守着田里看水稻疯长,喜欢看到稻子挂满稻秆的样子。”王洪青老人说,尤其是有幸种上袁隆平院士的试验田,有时晚上睡不着觉都会来稻田里走一圈,看看稻子的长势。

  王洪青老人曾经饱尝过饥饿的滋味。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困难时期,王洪青只有二十多岁却是村里的主要劳力。他说:“起早摸黑地在田里做事,虽然报纸上老在‘放卫星’,但实际收的稻谷却少得可怜,当时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吃顿饱饭。”1995年,王洪青家5亩多责任田第一次种上“新香180”杂交晚稻。那一季,每亩收了500多公斤稻子,亩产比往年增加150多公斤,多收入200多元。也就在那一年,丰收后到粮站卖粮的王洪青第一次听别人说到“袁隆平”这个名字。如今,仅王洪青耕种的1.1亩试验田,就能多收500多公斤稻谷。“今年收入至少一万多元。”王洪青老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1.1亩试验田的农活,全靠王洪青老人一个人扛了下来。他一家九口人,子女们全在广州、北京等地打工。子女们多次劝他不要再种田了,想接他去外面住,都被他拒绝了。“我喜欢种田,喜欢守着田里看水稻疯长,喜欢看到稻子挂满稻秆的样子。”王洪青老人说,尤其是有幸种上袁隆平院士的试验田,有时晚上睡不着觉都会来稻田里走一圈,看看稻子的长势。

  说起前几天见到袁隆平的感觉,王洪青老人站在田埂边手舞足蹈地说:“半个月前听说袁院士要来我的田里看,我跟村里几个老倌子把田埂路重新修了个遍,生怕袁院士来田里摔了。袁院士来了我田里,就拉着我的手拉家常,问种田的事,测算稻子的生长情况。他比我大两岁,根本不像一个大人物,倒是像极了我们村里会种田的老哥。”

  羊古坳乡副乡长陈炜告诉记者说,他们乡是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的福地。第一期和第二期超级杂交稻的目标都是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率先在该乡的试验田里实现的。“眼看袁院士超级稻的第三期目标即将又要在我们乡率先实现,我们全乡上下跟喝了蜜似的。”

  为何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多年来都选址羊古坳乡呢?该乡农技站站长邹都乐介绍说,羊古坳乡境内环境、气候很适宜种水稻。“除此之外,这里的农民很勤劳,热爱种水稻。袁院士跟乡里许多有种田经验的农民多年来保持着深厚的感情。”

  袁隆平院士几天前来到田里拉着王洪青老人的手问:“你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在种田?”王洪青老人的一句话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我们农民不种田,全国人民总不能饿着肚子实现温饱和小康吧。”(文远竹)

编辑:吴歆】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